(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炳钰 赵萌萌)2025年10月6日,202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名单揭晓!三位获奖者分别是:美国的玛丽·E·布朗科(Mary E. Brunkow)、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和日本的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凭借对“外周免疫耐受”机制的开创性发现,共同摘得这一至高荣誉。
玛丽·E·布朗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和坂口志文为202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诺贝尔奖官网图
什么是“外周免疫耐受”?
“简单说,它就是免疫系统不‘误伤自己’的关键机制。”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王丹丹形象地解释。外周免疫耐受是指成熟的免疫细胞(主要是T细胞和B细胞)在人体外周免疫器官(如淋巴结、脾脏)中,对自身组织细胞或无害外来物质产生的无应答或低应答状态,其核心作用是防止成熟免疫细胞攻击自身组织引发自身免疫病,同时避免对无害物质过度反应。
换句话说,外周免疫耐受就是免疫系统在身体外周战场的二次防御,通过多种机制让这些细胞“不捣乱”,其中包括“依靠Treg细胞(调节性T细胞)主动抑制这些细胞的活性”这一手段。若外周免疫耐受机制失效,成熟免疫细胞就可能攻击自身组织,引发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场跨越三十年的医学接力
广东省肿瘤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业委员会委员、揭阳市慈云医院副院长、肿瘤内科主任医师蔡延庆在10月7日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免疫学家们普遍认为,免疫耐受主要依赖于‘中枢耐受’机制。胸腺作为免疫细胞的‘训练学校’,会通过阴性选择的过程,清除那些可能攻击自身组织的T细胞。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这种机制并不完善,总有一些‘叛逆’的免疫细胞能够通过胸腺的筛选,进入外周循环系统。”
1995年,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首次发现调节性T细胞,即Treg细胞,但初期因缺乏领域主流的支持而遭质疑、受冷遇;2001年,美国科学家布朗科与拉姆斯德尔在人及小鼠模型、遗传疾病中发现“Foxp3基因突变可引发致命性自身免疫病IPEX综合征”,且该突变所影响的关键免疫细胞正是Treg细胞,差不多同时,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也在小鼠上验证Foxp3基因是调节Treg细胞的关键转录因子;至此,他们的研究形成“完美结合”,印证了Treg细胞在外周免疫耐受的不可缺失的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理解此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发意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了成立于1979年的中国第一家专职从事基础与临床免疫学研究机构的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所长苏冰教授,他表示,“外周免疫耐受”是医学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发现,国内业界专家多认为此次获奖为“实至名归”。需要强调的是,三位获奖者之间的研究具有互补性,他们共同完善了外周免疫耐受相关机制的认知。
三大突破,或改变未来医疗
苏冰教授认为,这一重大发现对人类健康有三大贡献:
一是维持免疫平衡,预防自身免疫病。免疫力并非越强越好,而需像纪律严明的军队一般“有序”工作,既要对抗外敌(病原体、肿瘤细胞),又不能误伤自身组织。Treg细胞的核心作用是“调节免疫平衡”,避免免疫系统过度反应。若Treg细胞数量不足或相关基因(如Foxp3)突变,会导致免疫抑制不足或免疫过度,引发多种慢性自身免疫病。此次成果进一步揭示出“免疫均衡”与“增强免疫”同等重要。
二是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方向。人体本身有免疫力,可抑制、清除肿瘤细胞,但肿瘤进展过程中,肿瘤微环境内的Treg细胞会逐渐增多,反而抑制抗肿瘤免疫,导致免疫力无法对抗肿瘤。通过减少肿瘤微环境内的Treg细胞数量、让其失能等方式,以解除对肿瘤免疫的抑制,使免疫力随肿瘤进展同步增强,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法。
三是助力自身免疫病治疗。自身免疫病的本质是“免疫过度攻击自身组织”,而Treg细胞可调节免疫强度。未来或可通过补充Treg细胞来抑制过度免疫反应,为自身免疫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改善慢性疾病带来的长期困扰。
最后,苏冰教授强调,目前Treg细胞疗法仍面临“体外扩增难”“抗原特异性培养技术不成熟”等瓶颈。但他呼吁社会重视基础研究:“没有科学家当初的坚持,就没有今天的突破。今天的‘无用之学’,正是明天拯救生命的基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