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就是特朗普设定的关税谈判的最后日子了。但截至现在,大部分国家都还没和美方就关税问题达成协议。
于是,特朗普也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是再次宣布延期,将关税实施的暂缓期推迟到8月1日;另一方面,他还致信“威胁”了一番尚未达成协议的国家。
据美方透露,当下已经有14个国家收到美方税率威胁了,其中美方为日本、韩国、突尼斯、马来西亚以及哈萨克斯坦等设定的关税税率达到了25%、南非则为30%,其余国家则更高,一些甚至达到了40%,试图以此来催促这些国家做出让步。
(美财长贝森特)
至于中方这边,第二轮谈判在前段时间已经完成,情况相较于以上国家似乎较为“乐观”。美财长贝森特日前也亲自透露进展,称未来几周内将和中方对口官员再度会面,到时候可能会和中方谈一些除关税之外的其他话题。
在采访中,贝森特是这样说的,在第一二轮的会谈中,中美都秉持着高度尊重的态度完成了会面。接下来如果中方愿意的话,中美是存在可以合作的事项的,所以在会面期间,中美将对能否超越贸易,进入其他领域合作展开讨论。
虽然现在中美之间有不少分歧,甚至在一些问题上立场是完全相对的,但要说两国完全没交集、没合作的可能,那也不对。实际上,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在很多领域都绑在一起,利益重叠的地方不少,能坐下来一起做事的空间其实挺大的。
首先就是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合作领域。中美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碳排放国家,在气候治理领域展开合作还是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的。特朗普上台之后,其在气候政策上确实有所倒退,但是上个月中美仍进行了二轨对话,这也显示双方仍在持续沟通当中,气候变化也仍是中美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
其次则是科技领域。从现阶段情况来看,中美在这个领域更多的是竞争状态,但是推动基础研究和跨学科合作上仍存在空间。去年年底,中美曾举办过第二十届中美前沿科学研讨会,聚焦人工智能、量子材料等前沿领域,推动两国青年科学家交流,若能达成继续合作的共识,对中美都是一件好事。
最后,在金融领域,今年5月份摩根大通董事长曾来华,强调了要深化在华业务布局,特别是在资本市场和绿色金融领域。此外,博鳌亚洲论坛也提到了中美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合作成效,如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的成果,这显示金融合作也是一个重要领域。
(特朗普给14个国家致函)
前段时间有消息称,特朗普也正在筹备访华的行程,并有意在九月份邀请中方领导人访问美国,所以此次中美官员会面,不排除会对双边领导人会面事宜进行商定或安排。
由此来看,中美可以讨论的议题,确实不在少数。
站在美方的视角来看,其希望在更多领域和中国合作,背后既是现实利益的驱动,更和特朗普政府的战略目标密切相关。
特朗普上台后,就把所谓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画上了等号,试图通过贸易施压、制造业回流等手段重塑美国竞争力。例如,其标志性的“大而美”法案,就主张永久降低企业税至21%,并扩大研发抵扣政策,以吸引全球资本回流。同时还主张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以减少贸易逆差,但这也迫使美国在能源、农业等领域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以平衡国内产业的利益。
此外,美国将中国视为科技领域的“战略对手”,试图通过出口管制、投资审查等手段限制中国获取关键技术。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在基础研究、医疗创新等领域与中国合作,以维持其全球科技领导地位。这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策略,也反映出了美国在科技领域的矛盾心态。
在贸易领域,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友岸外包”政策,将供应链从中国转移至盟友国家,但这需要中国市场的配合以避免全球经济震荡。比如说美国推动所谓的“印太经济框架”,但中国作为亚太地区最大贸易伙伴,其参与或抵制将直接影响该框架的成效。
甚至是美国在北约、东盟等多边机制中,也需要中国在地区安全、气候变化等议题上的合作,这样才能增强其联盟的凝聚力。
如此来看,特朗普政府的战略目标中,竞争与合作并不是对立的,反而都是服务于“美国优先”的不同手段。这种选择性合作的策略,本质上是通过议题捆绑,迫使中国在核心利益上让步。
(中美谈判继续进行)
而对中国而言,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维护自身发展权益的前提下,利用美国的合作需求,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领域建立压舱石,同时通过“一带一路”、金砖机制等多边平台,削弱美国单边施压的影响。
正如基辛格所言,中美合作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必需的,但这种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与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