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哀悼杨振宁先生! 据新华社消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好多人提起他,先想到的是诺贝尔奖,是那些绕不开的物理公式,但真正琢磨起来,他这一辈子最难得的,是把学问做进了人类认知里,更把心扎进了祖国的科教地里。 他在物理界的分量,不是靠头衔堆出来的。当年和米尔斯一起琢磨出的规范场论,看着像是纸上的公式,实际上成了后来物理学家探索微观世界的 “指南针”。 不管是找新的基本粒子,还是算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离了这套理论都玩不转,能和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相对论站在同一排,可不是随便给的待遇。 更早的时候,他和李政道一起打破了 “宇称守恒” 的定论 —— 原来微观世界里 “左右” 没有绝对的对称,这一下就把学界僵持了几十年的思路给打开了,拿下诺贝尔奖是水到渠成的事。 更关键的是,让中国人在顶尖物理领域有了第一个实实在在的位置。后来的杨 - 巴克斯特方程,又给统计物理那些缠成乱麻的问题,理出了一条清晰的头绪。 一辈子拿的荣誉能摆满一整张桌子,十几个国家的科学院都盼着他当外籍院士,二十多所知名大学给过他名誉博士学位。 美国的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国内的国际科技合作奖、求是终身成就奖,这些奖背后藏着的,不只是学术上的硬实力,更多的是他藏不住的家国心。 1971 年他第一次回新中国,那时候中美之间的学术往来几乎是断的,他这一步迈出去,就像在断了的桥上搭了块木板。跟着他的脚步,好多海外的华裔学者都陆续回来看看,两边的科研交流才算慢慢热起来。他 那时候看到国内基础科学的断层,急得不行,专门找中央提建议,说基础研究是根,得赶紧捡起来、抓起来。 自己还凑钱弄了个教育交流委员会,前后帮了近百名中国学者去美国进修,他心里门儿清,搞科研说到底得靠人,这些人将来就是撑起中国科研的骨头。 再后来,他干脆把家搬回了清华。1997 年清华刚办高等研究中心,他就接了名誉主任的活儿,1999 年直接成了清华的教授。 不是挂个名走个过场,那些年里,他办公室的灯经常亮到很晚,物理学科该往哪个方向走,怎么培养能扛事的年轻人,他都亲自盯着。 国内搞高等教育改革,他也不藏着掖着,提的建议全是摸透了问题的实在话,比如强调 “基础科学不能急功近利”,在大家都追捧应用研究的时候,他偏要站出来说根基得扎稳。 前几年清华搞物理班,专门挑有天赋的孩子重点培养,就是他牵头推动的,视频里他跟学生聊天,语气里全是盼着后辈接好班的恳切。 他这一辈子像走了两条并行的路,一条路探进了物理世界的深处,把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往前推了一大截;另一条路踩在中国的科教土壤里,从搭交流的桥,到育科研的苗,再到定发展的向,每一步都踩得扎实。 现在他走了,但那些公式还在指导实验室里的探索,他培养的人还在接力搞研究,连他当年推动的基础科学布局,都还在慢慢结出果实。 学界会念着他的好,那些受过他资助、听过他课的年轻人会念着他,哪怕是只听过他故事的普通人,也会记得有这么一位老人,既用学问照亮了人类看世界的眼睛,又用真心暖热了祖国科教的土壤。 一百零三年的人生,活得这么厚重、这么实在,这样的人,值得所有人放在心里记一辈子。 参考资料:光明网《沉痛悼念!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