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大家吃过知了猴吗?这玩意是味道是真的是一绝,没有蜕壳时,油炸吃着最脆最香;刚蜕壳的金黄色,味道是最嫩的;哪怕是成虫之后,依然有人用杆子粘,虽然味道已经变得大打折扣了。可是,大家留意到没有,现在知了猴几乎很难看到了,而且价格暴涨的十分离大谱。
今年7月上旬,山东青岛的知了猴,一斤卖出了180块的高价,有的商家是按单只卖的,一只就要2块钱,简直让人无法想象。当然更抽象的是,知了猴卖这么贵,上市仍被迅速疯抢。
于是,问题就了,凭什么知了猴能火出圈?按照现在这种疯狂捕捉的模式,知了猴将来的生态,又该何去何从?
价格飙升的昆虫
一般来说,知了猴出没的季节,都是在学生放暑假期间,也就是阳历的7月初。但是,这玩意也不是到点就出来的,除非下了大雨,否则地面太硬的话,它们爬不出坑。如果是单纯想找它们的洞穴,往下挖,半天也不一定能挖到一只。只有晚上7点左右,去树林边捉,才是最好的选择。
想抓知了猴,必须配上根长的树枝,因为它们爬的速度太快,而且就算用树枝把敲下来,也可能落在草丛里找不到。过去的人,选择抓知了猴,基本上都是为了解馋,大晚上抓个20到30只左右,就够全家吃的了,再加上天太热,也没那么好抓。一直到10年前左右,部分农村地区的知了猴,价格都在5毛左右一只。
可惜,这些都已经成了过去。有关知了猴变得越来越少的原因,要从好几个方面去看。
首先,是树变少了很多。
大家不妨放眼去看农村地区,水泥路修的越来越多,原来许多坑坑洼洼的小路,也都修的四平八达。但是,这些小路上,本来是栽着树的,为了修路,只能把树锯掉。在农田里种树的人家,数量也在不断减少,一来是生活水平上来了,二来是不愿意费那个事,还得担心有人偷偷卖了自家的树,闹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可这树被锯了,知了猴该往哪里爬呢?它们的栖息地,其实养成了习惯,会在某个地方固定繁殖。没了树作掩护,只能选择转移。至于具体转到哪里,只有被人大肆捕捉的时候才知道,可一旦成了人们的目标,知了猴就在劫难逃了。
其次,是农药使用的更加频繁。
知了猴不仅会出现在树旁,也会在一些草上面蜕壳,成虫之后再飞到大树上。但是,人们为了除草,也为了减少蚊子的栖息地,打药的频率并不低,知了猴又没有什么防农药的“铠甲”,时间一长,它们的栖息地又被迫减少了。
只不过,以上这两项,都是不可抗力因素,人类的发展,总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尽管为此付出代价的不止是人类。再加上知了猴比较难抓,便由此催生了许多“一网打尽”的办法,毕竟只要和利益挂钩,必定能吸引人将它们赶尽杀绝。
为了抓知了猴,有的人在树半腰处贴双面胶,将知了猴牢牢的粘住;有人在地上铺网子,在每棵树上刷油,让它们爬的过程中掉下来“落网”;有的人买了光亮超强的手电筒,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有的人竭泽而渔,在每棵树下挖坑,不顾后果的将知了猴挖出来。
由于大肆的捕捉,知了猴的价格,迅速翻了一倍,从5毛一只,涨到了1块的单价。多的时候,收购知了猴的商家,一年能收到上万斤的货。可是,一只知了猴才多重?上万斤的捕捉,还只是卖给其中一个商家,就是羊毛也经不起这么薅,而随着知了猴的数量逐渐变少,普通人想吃,要付出的代价变得更高了。
然而,最让人感慨的,莫过于这两年,很多农村地区,知了猴干脆“绝版”了。过去的夏天,蝉叫声延绵不绝,可近几年安静的可怕,完全没有了夏天的感觉。就连一个收购的商家都在抱怨,常年能受过上万斤,今年只有几百斤封顶了。
那么,知了猴的涨价原因,仅仅是这些年的数量骤然减少导致的吗?
火出圈的悲剧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商品的数量少了,价格上涨,这倒是很常见,但知了猴不是什么刚需物品,有的人明知它是美味的,也不敢吃,比如多足恐惧症的人,看这玩意就觉瘆得慌。能卖出去的人群,必然是对知了猴十分感兴趣的。而将这东西宣传到彻底火出圈的,其实是网红。
知了猴的吃法有很多种,最早从周朝开始,就已经有美食家研究它该怎么吃了。再有,知了猴的壳,也是受到很多人追捧的药材,早些年还有人专门收购过,只不过比起在树林里一个一个的收集壳,还不如直接去抓知了来的方便。
在山东等地,知了猴已经成了那里的招牌小吃,近些年也一直在变着花样改良产品,比如包在热狗里面。虽说看起来不太美观,但吃着是真的香,因为营养价值非常高,还是低脂的,再配上其美味的口感,一天卖一千份都不叫个事。
当然了,以上这种情况,在没有被网红宣传前就存在。可网红的宣传,几乎就是个潘多拉魔盒,瞬间让知了猴成了许多地区的抢手货。有些网红,比如吃播的,或者教做菜的,会在视频或直播间里现场演示,并且一个劲的描述吃知了猴有怎样怎样的好处,生意火爆的时候,一晚带货上万单。
此外,像是一些用户比较多的社交平台,比如XX书,更是贴了有关知了猴的N种吃法,同时大力宣传它们的功效,直接带动了销量,让本就价格飞涨的知了猴,变得更加值钱。普通人想要饱餐一顿,难度直线上升。
而且,离谱的还在后面。
只要到了一定的时间,知了猴就会蜕壳,金黄色阶段是最好吃的不假,但万一染上了成虫的黑色,这玩意的味道就大打折扣了。而抓知了猴的人,一般会抓到半夜,那时许多知了猴都蜕壳了。如果第二天早上卖,生意就等着砸手里,因此这群人也够绝的,干脆把捉到的知了猴随时让家人放进冰箱。
再看网红,他们会在屏幕上留下购买链接,将冷冻的知了猴批量卖出去,宣传XX快递会在24小时内直达,价格比市面上卖的更便宜。至于没有蜕壳的,则被他们宣传成高存活率的“宝贝”,卖出的价格会更高。
一来二去的,知了猴想不火出圈都难。网红无底线的宣传,让为了捉知了猴卖钱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算好了知了猴出坑的时间,按时蹲点,全家老小一齐出动,一人一个手电筒。而且,晚上基本上抓知了猴的是很多人家,这一晚上下去,少说能抓个几百只。
除了吃的方面,知了猴还被做成了中药和美容产品,中药300块一斤,做成的面膜298一盒,回头客超过了4成。反正总结起来一句话,只要一个东西被宣传火了,哪怕是它身上的废料,都能被以极高的价格外出去,引起非常多的人追捧。
可是,知了猴的数量不是无穷无尽的,野生的3到7年才能孵化,就这个频率,怎么能够人类抓的呢?在人类的贪婪中,知了猴的生态面临极大的考验,这就是火出圈的悲剧,它们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物种灭绝的前兆
在夏天活跃半个多月的知了猴,其实是花了3到7年才从地底下爬出去的。我们捉到的幼虫,真就是纯粹的幼虫了,因为它们交配产卵,必须得破壳成虫之后才可以。言下之意便是,如果继续抓幼虫吃,野生的知了猴数量,只能越来越少。
遥想20多年前,一到夏天,农村的知了猴随处可见,甚至白天下雨的时候,还能爬出来不少,可你看现在还有多少呢?毫不客气的说,这一物种出现了灭绝的前兆,就和小龙虾的命运差不多。
同样是20多年前,农村河边的虾,一到农田灌溉发大水,能装好几个麻袋,就是去河边的龙虾洞里,也能掏出来不少。但如今呢?除了人工养殖的,野生的龙虾远远不够人类食用的,毕竟那玩意除了尾巴上那点肉,只剩下钳子勉强能吃了。
知了猴也是同理,只不过它们的养殖难度,比龙虾要高很多,想要达成龙虾的规模,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当下,为了赚钱,山东等地的农户,尝试人工养殖知了猴,如果能克服3-7年的生长周期,尽可能的缩短到一年左右,并且保证高存活率,他们的目的就能达成。此外,一些研究机构,也盯上了知了猴的繁育问题,只不过技术壁垒没有那么好攻克,而且想繁殖,必须得想办法购买高价的幼虫。
尽管有些养殖户发现了窍门,在沙土松软的地区养殖,让产卵更容易渗透到地下,也让幼蝉更容易爬出地面,但这种养殖基地并不多见,无法实现量产。再有,养殖昆虫,对环境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如果出现了问题,自然生态就会面临风险,像是蝗虫也有人养,可大家能想象蝗虫跑到外界,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吗?
因此,想要养知了猴,很多方面的门槛都不低,而且没有明文的法律规定,许多地区依然对野生的知了猴无底线的捕捉。虽说卖这玩意能带动经济,也能在科学研究上取得成果,但一味的开采,不加以节制,总有一天,野生的知了猴会彻底从普通人的身边消失,变成只生活在养殖基地的产物,夏天也不会再有蝉鸣。
当然,面临这一局面的,不仅是知了猴,还有许多其他昆虫,也无法避免的成为了商品。人们利用昆虫,发展自身的经济,比如近几年同样爆火的豆丹,价格一年比一年逆天。但还是那句话,资源终归是有限的。考虑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正是当前的一大难题。
信源:《人民日报》——《一斤超百元!知了猴怎么就火出圈了?》
《极目新闻》——《小知了猴成“软黄金”,10年内身价翻三倍》
《中原融媒》——《“知了猴”身价飙升 成夏日热门美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