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问华国锋:“最满意的一项政绩是什么?”他的回答让人有点意外。

既不是搞过的大工程,也不是定过的重要政策,

就说了三句话:“孩子能上学,老人看得起病,老百姓能吃饱饭。”

这些听起来像寻常百姓日子里的“小目标”,和他当时站在那样的位置上,似乎不太搭。

曾有人问华国锋:最满意的一项政绩是什么?他的回答让人有点意外

后来身边人说,这就是他常挂在嘴边的“润物无声”,

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就盯着老百姓最实在的日子过好了没有。

他的办公室也透着这股实在劲儿。墙上没挂过什么名家字画,更没有烫金的荣誉牌匾,

光秃秃的墙面上,只孤零零悬着一条横幅,毛主席手书的“为人民服务”。

这笔字他看了半辈子,从地方到中央,

哪怕后来身居最高领导岗位,办公室换过几处,这横幅始终是唯一的装饰。

底下人提议添些摆设,他摆摆手:“要那些干啥?办公的地方,有这几个字就够了。”

话不多说,可谁都明白,这不是形式,是他打心眼儿里认的宗旨。

那年秋天,他带着两个秘书下乡,去的是山西吕梁的一个小山村。

曾有人问华国锋:最满意的一项政绩是什么?他的回答让人有点意外

下过雨的山路泥水里嵌着碎石子,他穿着布鞋走在最前面,

裤脚卷到膝盖,三个钟头没歇脚,随行的年轻秘书都喘得直扶树。

到了村里,他没先去大队部,径直走到晒谷场边,

蹲在田埂上跟老农唠嗑,手里的笔记本记了满满三页:

“东头水渠漏了半截”“村小教室漏雨”“张老五家娃娃没药吃”“后山梯田缺肥料”。

回去后没半个月,省里就下文要搞“边远地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

有人说这些事太小,他听了只摆手:“群众过日子,哪有什么小事?”

那年冬天去大同煤矿,他没让矿上提前准备,车停在离井口半里地的坡上。

井口飘着白汽,他站在风口里,戴着旧军帽,双手拢在袖管里等了四十分钟。

矿工们穿着沾着煤渣的工装出来,看见站在雪地里的人,手里的搪瓷缸子都差点掉地上。

曾有人问华国锋:最满意的一项政绩是什么?他的回答让人有点意外

他从第一个走出井口的老矿工开始,伸出手,掌心带着寒气,

却握得格外用力:"井下冷不冷?""家里年货备齐没?"

转天去城郊工厂,中午就在食堂排队,大师傅给打了一勺白菜炖豆腐,两个玉米面窝头。

他端着搪瓷碗蹲在水泥台阶上,边吃边跟身边的青年工人唠,问他们工资能不能按时发,

宿舍暖气够不够热,一直聊到下午上班铃响,裤腿上沾着的饭粒都没拍干净。

那年春天去湖南调研,他没让县里安排,自个儿拐到了湘西的苗寨小学。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墙皮斑驳的教室里,

二十多个孩子挤在缺胳膊少腿的课桌椅上,窗户糊着塑料布,风一吹哗哗响。

他站在教室门口看了足足三分钟,眉头越皱越紧,最后走到黑板前,

拿起墙角那半截粉笔,转身在黑板中央写下:"知识改变命运,祖国需要你们"。

曾有人问华国锋:最满意的一项政绩是什么?他的回答让人有点意外

粉笔末簌簌落在他的蓝布中山装上,他却像没看见,

写完又俯身摸了摸前排小姑娘冻裂的手,问她:"课本够不够用?"

当天下午,他从中山装口袋里掏出笔记本,蹲在讲台边,

一笔一画记着"屋顶漏雨""缺课桌椅""无图书角",末了抬头对校长说:"娃们的事,等不得。"

半个月后,省里的工程队就开进了山村,新教室盖起来那天,

孩子们背着新书包跑进亮堂堂的教室,黑板上"知识改变命运"八个字被描成了红色。

后来在一次农村粮食调拨会议上,

有人提出要缩减农民口粮指标支援城市,说这样能快速缓解工业用粮压力。

曾有人问华国锋:最满意的一项政绩是什么?他的回答让人有点意外

他坐在长条木桌主位,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等发言人说完,突然把手里的搪瓷缸往桌上一顿:

“农民种地打粮,自己却吃不上饱饭,这不是支援,是剥夺!”

会场瞬间安静,他翻开笔记本,里面记着各地报来的亩产、口粮标准、种子留存数,

一项项念完,末了说:“政策得顺着民意来,站在民生上,不能让种地的人吃亏。”

当晚他没回宿舍,在办公室对着文件改到后半夜,

铅笔在“农民口粮保障线”那页画了三个圈,旁边批着:“此线不可破,破则失民心。”

他一辈子不爱说话,也不喜欢站在镜头前,就爱往最基层钻。

当年在湖南,他带着技术员满山跑,修水渠、盖学校,裤腿上的泥点子没干过;

后来到了中央,下矿井还是那身旧工装,给矿工递棉袄时,手心的老茧比砂纸还糙。

曾有人问华国锋:最满意的一项政绩是什么?他的回答让人有点意外

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后半夜,桌上摊着的永远是各地民生报表,

铅笔在"口粮标准""校舍安全"这些字眼上画满圈。

有人说他不懂"造势",可老乡们记得清,那年大旱,是他蹲在田埂上三天没合眼,

带着村民打井抗旱;老师们记得牢,破教室改建时,是他亲自盯着运木料,生怕偷工减料。

他从不喊口号,可"为人民服务"那五个字,就刻在他给群众递水的碗沿上,

写在他修改的每一份政策文件里,藏在他走遍全国留下的那些深浅脚印里。

曾有人问华国锋:最满意的一项政绩是什么?他的回答让人有点意外

后来有人翻史料,发现他任上推动的"边远地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

让十几万孩子走进了新教室,几十万农民喝上了干净水。

这些事从没见他挂在嘴边,可老百姓心里有杆秤,那些弯腰给麦田除草的身影,

那些蹲在灶台边拉家常的夜晚,那些在文件上一笔一画修改的民生条款,早被记在了心里。

就像村口那棵老槐树,从不张扬开花,

却年复一年给过路的人遮阴,结出的果子,甜在嘴里,也甜在心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