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在明还在为“不参加阅兵”找借口时,我们中方,突然干了一件让他后背发凉的事。我们派人,绕过了他这个现任总统,直接去祭奠了当年力排众议、和我们建交的韩国前总统卢泰愚。
绕开现任总统李在明,直接对话那个曾经顶住美国压力、力排国会质疑、亲手推动中韩建交的已故总统。
你说你行程冲突,我们就让你看看,当年那个不怕冲突的人是怎么做的。
更让人玩味的是,陪同大使扫墓的,不是别人,正是卢泰愚之子卢载宪。
而在48小时后,李在明就火速派他做为特使团成员之一访华。
你说这是巧合?未免太不拿中国的外交智慧当回事了。
李在明知道,自己轻飘飘一句“行程冲突”,换来的不是台下沉默,而是我们明面上的“对话历史”,背地里的“警示当下”。
其实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多少是意料之中。
李在明在竞选期间大谈务实外交、构建东北亚和平机制,一副“新路线”的姿态。
但一上任,在中美博弈的激烈缝隙中,他做出的选择却越来越倾向美日。
阅兵不去,反倒先跑去东京、华盛顿,摆明了是想在安全上靠美国。
在战略上靠日本,甚至不惜牺牲与中国之间最基本的政治互信。
但他显然低估了我们对历史的记忆力。
1992年,卢泰愚身处的韩国比现在更依赖美国,但他敢于在最关键的节点做出最不讨好的决定。
那一纸建交公报,不只是中韩关系的起点,更是一场外交勇气的范本。
而今天的韩国总统,却在最需要担当的时候选择了回避。
我们没有大张旗鼓地批评,没有点名道姓地指责。
只是在一个最合适的日子,走上了那个刻着“企盼民族繁荣统一”的墓碑前。
这就是中国式的提醒,不刺耳,却足够刺心。
而李在明也不是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祭扫事件刚过48小时,他就让曾任国会议长的朴炳锡火速带团访华,带着自己的亲笔信,意图缓和气氛。
问题是,这种事不是靠一封信就能补回来的。
你缺席的,是中国最重要的国家纪念活动之一,你拒绝的,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更是一次对现实的政治回应。
李在明或许还没意识到,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外交分歧”。
我们这次的祭扫,是一次战略级的信号释放。
它不是对李在明个人的否定,而是对整个韩国外交方向的质疑。
你说你要平衡外交,那我们就给你制造一个无法回避的对比:
一边是卢泰愚的远见卓识,一边是你的犹豫不决。
你说你要强化美韩同盟,那我们就让你看看失去中国这片市场和舆论空间意味着什么。
更关键的是,我们这次不仅“敲山震虎”,还“绕虎打羊”。
你不来,我们就与卢载宪对话;你不谈,我们就在中韩建交纪念日接见你的特使团。
你想靠美日,我们就加强与朝鲜的互动,让你在半岛局势中腹背受敌。
你以为自己可以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但现实是,一个缺席阅兵的决定,就足以让你在外交舞台上陷入被动。
而美国和日本呢?表面上似乎给了李在明不少支持,可真正愿意为韩国担风险的,又有几个?
美国现在最关心的,是如何把韩国的半导体技术拽进自己的“对华遏制链条”。
日本更在意的是如何借中韩关系的波动谋求自身的战略空间。
李在明把宝压在他们身上,到头来很可能只落得个“两头不讨好”。
这场外交博弈的背后,其实是战略主动权的问题。
卢泰愚在墓中沉默不语,但他的历史功绩却在今天的坡州墓园被重新点亮。
与此同时,李在明的“行程冲突”则注定会在韩国国内引发更多质疑:
你到底在怕什么?你又错过了什么?
更微妙的是,韩国民间的眼睛是雪亮的。
中方刚刚宣布对韩单方面免签,赴华韩国游客已达840万人次。
而去年韩国对华出口占其总出口额超过21%,中国继续稳居韩国最大贸易伙伴。
半导体、汽车、化妆品……哪个不是吃中国市场的饭?
李在明政府想走“安美经中”的老路,可现实却告诉他:这条路已经越走越窄。
所以,别再说什么“行程冲突”了。我们这次没有等你,也不需要你解释。
我们祭奠的是历史,也是在提醒你:真正能决定中韩未来的是那些有勇气对历史负责的人。
你选择站在今天的阴影里,我们就让你看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