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
不管是即将到来的九三阅兵,还是《南京照相馆》的热映,以及《731》的定档。
都无一例外的表述了对那段历史的庄重纪念,更是向世界彰显中国维护和平、捍卫正义的坚定决心。
8月4日,法国人马库斯正式将618张日军暴行照片,无偿捐赠给纪念馆。
让人惊讶的不仅仅是照片的捐赠,马库斯还预计将带着照片去日本宣讲……
劳伦斯的历史见证
马库斯一直未曾想过,自己最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他的外祖父劳伦斯,是20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法租界工作的法国摄影师,他所拍摄的照片记录了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的暴行。
而这些照片,在当时被劳伦斯视为禁忌,被深藏在家族的秘密中,直到今天,才由马库斯捧出,捐赠给了中国。
捐赠后带来的反噬远非他所能承受的,他的内心充满了愧疚。
愧疚于历史的沉默,也愧疚于家族未能及时揭露真相的软弱。
每一张照片,都像一把刀,刺入他的心脏,让他无法忽视那份从未放下的责任。
而这些照片的由来,还得从马库斯的外祖父劳伦斯,生活在上海法租界的那段时间,目睹了日军侵华的暴行。
1937年随着日军入侵上海,整个城市陷入了恐怖的战火中。
无数无辜的中国百姓在战火中丧生,劳伦斯作为一名外国摄影师,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切。
从黄浦江边的屠杀,到龙华寺的轰炸,再到无数街头的惨剧,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无法忘却的历史印记。
日军的暴行并未止步于屠杀和平民的暴力,他们还无情地追踪和打击记录者。
劳伦斯知道,自己所拍摄的这些照片,一旦暴露,可能会给家族带来巨大的风险。
很快他的拍摄行为被日军发现,家里的两个年幼的孩子在一次袭击中被杀害,而照顾孩子的保姆也未能逃脱日军的折磨。
劳伦斯虽然侥幸逃脱,但带着仅存的一个孩子,连夜离开了中国。
回到法国后,劳伦斯将这些照片封存,严禁任何人触碰。
他深知若是在当时将照片公开,家族会遭遇无法预料的灾难。
之后这些照片成为家族的禁忌,家族成员心中知道它们的存在,却始终未敢触碰。
马库斯从沉默到公开
直到2010年,马库斯在整理外祖父遗物时,偶然发现了这些封存的照片。
当他翻开那本厚重的相册,照片中的血腥场景立刻将他深深震撼。
每一张照片都让他感到窒息,它们展示了无数普通人所遭受的残酷暴行。
马库斯意识到,这些照片不仅仅是家族的历史,它们也是历史的见证,是不容抹去的真相。
面对这些照片,马库斯的内心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他知道,这些照片必须被公开,它们代表了太多无辜的生命,也代表了一个民族曾经承受的屈辱和痛苦。
于是他决定将这些照片捐赠给中国,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因为捐赠的照片不仅是家族的秘密,它们承载着深沉的痛苦与无法言说的沉默。
马库斯也清楚地知道,自己一旦公开这些照片,家族或许会因此受到严重的后果。
捐赠的消息刚一传出,马库斯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家族成员纷纷表示反对,而他自己也收到了死亡威胁。
甚至有一天,他的住所差点被纵火,马库斯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他曾一度想过放弃,但他最终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最终在2025年2月,马库斯带着618张照片抵达了中国,正式捐赠给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照片经过鉴定,确定为20世纪30至50年代的真品,真实记录了日军的暴行。
8月4日,马库斯正式将这些照片无偿捐赠给纪念馆。
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对无数受害者的致敬。
赴日本宣讲
这件事以为就这样结束了?其实并不是。
捐赠照片后,马库斯并没有选择停下自己的脚步。
相反做出了一个震惊全世界的决定,订了飞往日本的机票。
马库斯计划在今年11月带着这些照片的影印版前往日本,进行一场特别的宣讲。
他希望通过这一举动,让更多的日本民众,尤其是年轻人,了解那段历史,认识到曾经发生过的罪行。
马库斯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历史的还原而行动,他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全球对这段历史的深入理解。
在他的团队支持下,马库斯还成立了一个名为“中国回声”的国际协会,并且计划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让外国年轻人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上海的惨状。
这一创新的方式,不仅能激发年轻人对历史的兴趣,也能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那段历史带来的巨大冲击。
历史的伤口与未来的责任
马库斯深知,历史的伤口并不会因为一张照片的捐赠而愈合。
他依然选择站出来,以行动回应历史的不公。
通过捐赠照片,马库斯不仅是在完成外祖父未竟的遗愿,更是在为自己和家族的历史赎罪。
对于他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决定,更是对整个民族、整个世界的历史责任。
马库斯的行动为全球带来了一种深刻的反思:我们该如何面对历史?是否应该让历史的伤口永远沉默,还是应该勇敢地直面过去,面对曾经的痛苦和屈辱?
通过这一系列的举动,马库斯不仅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属于他们的历史真相,也为全球历史的见证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不能逃避,也无法逃避。
只有在回顾和反思中,我们才能迈向更好的未来。
《南京照相馆》
而且近期热映的《南京照相馆》,说的又何尝不是这样的道理呢?
电影里照相馆中的暗房,既是他们的乱世避难所,也是守护真相的秘密基地。
而这并非虚构,而是有真实的事件可循。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占领南京。
1938年1月,在南京华东照相馆做学徒的15岁罗瑾,在为一个日本军官冲印胶卷时,发现底片上是日军砍头、活埋中国同胞等暴行画面。
激愤难平的罗瑾为保存罪证,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加洗了30余张照片,并用硬纸自制小本子,选取 16 张装订成册,还在相册封面画图:
左边是两颗鲜红的心脏,右下方一把利刃刺向心脏,滴出鲜血。
罗瑾制作的相册封面
此后两年多,罗瑾一直将相册秘密保存。
1940年,罗瑾迫于生计,离开照相馆,进入位于毗卢寺内的交通电讯集训队学习。
他将相册藏到厕所土墙的洞里,并不时检查。
一天,罗瑾发现相册不见了,担心相册被日军发现会招来杀身之祸,便逃离南京。
相册意外被罗瑾的同学吴旋发现,吴旋翻看照片后大吃一惊,意识到这可作为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证,于是决定将其继续隐藏。
面对日军突击检查,吴旋未将藏在身上的相册交出。他曾把相册藏在毗卢寺一尊坐佛的底座中,毕业后辗转多处,也始终把相册珍藏在箱子最底层,一藏就是6年。
1946年10月,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征集证据,吴旋看到布告后,从皮箱底下取出相册,送到南京市临时参议会。
他在呈文书中写道 “经无数困苦,始终未忍遗弃,以便将来供与敌人清算之资料”。
最终这本相册被编号为南京大屠杀案 “京字第一号证据”,成为审判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的铁证。
此日军暴行相册成为南京大屠杀案“京字第一号证据”
1947年4月26日,谷寿夫被押赴南京雨花台执行枪决。
罗瑾和吴旋两位老人分别于1998年和2005年去世,他们守护的相册被珍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并于2015年10月9日,与国内各档案机构所存其他南京大屠杀档案一起,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 “世界记忆” 遗产名录。
罗瑾(左)和吴旋(右)在南京重逢时拍下的合影
铭记历史,承载未来
今天马库斯也是一样,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回望过去,展望未来。
或许他永远无法完全弥补自己家族的过错,但他已经以实际行动,为自己、为家族、为历史做出了回应。
在未来,也许会有更多像马库斯一样的历史见证者,他们将继续为不被忘记的历史发声,为全球的和平与公正贡献力量。
历史的伤口依旧鲜活,但正是这些见证者,让我们记住,记住那些曾经发生的屈辱与痛苦,记住那些为未来付出勇气的人们。
文/编辑:财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