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还没启程访华,俄罗斯就在中俄边境的黑瞎子岛上,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那么,俄罗斯究竟有了怎样的新想法?对此中方又如何看待?
当地时间7月28日,在一场面向青年举办的论坛上,俄外长拉夫罗夫公开表示,普京即将访问中国,他还表示这次访问的重要性,不只在于政治或经济合作,更在于“历史记忆”的维系。拉夫罗夫提到,中国领导人曾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的活动,如今普京也将回访中国,参加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对于俄罗斯来说,这种礼尚往来,不仅代表双方元首之间的友谊,也体现了中俄关系的特殊性。
中国驻俄大使张汉晖也在此前表示,中俄之间有一个传统——邻里有喜事,朋友要道贺。这句话背后,不仅有感情层面的温度,也反映出中俄合作的深度。张汉晖强调,中方将以落实元首共识为契机,深化务实合作,这为普京访华定下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基调。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突然宣布在中俄边境的黑瞎子岛上,要将其打造成国际超前发展区。资料显示,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行政长官杰梅申公开表示,相关项目将在2026年动工,该岛将作为远东五大“特区”之一,与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外贝加尔边疆区和滨海边疆区一同被重点开发。
这些政策很直接,目的也明确:先把人和钱吸引来,把地方经济盘活再说。普京政府显然希望借助这种“法律+政策”的方式,撑起远东这个长期落后的区域。不过,政策再多也只是开局,问题在于俄罗斯远东的结构性短板太多。
首先就是合作理念不同。黑瞎子岛是中俄共同开发的区域,但中方更倾向于将其作为边贸和生态旅游结合的项目,强调对湿地生态的保护。而俄方则希望把它变成一个高科技制造中心,用“硬科技”来打破对西方的依赖。双方的落点不一致,必然会在后续推进中遇到分歧。
其次,黑瞎子岛的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目前只有一条公路和少量港口通道,没有铁路、没有产业链、没有住房配套。想要建设一个“高科技中心”,这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企业如果愿意进入,首先得自己花钱建基础设施,但这一过程耗时耗力,也不一定能尽快回本。
最后,是俄罗斯当前的人力资源短缺。俄乌冲突加剧了劳动力流失,部分年轻人为了避战逃往海外,国内劳动力供给紧张,即便工资上涨也难以招工。对于想要在黑瞎子岛投资的企业而言,人手不足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哪怕有税收优惠,也架不住企业连工人都找不到。
不仅如此,过去十年,俄罗斯政府关于“开发远东”的政策不少,但成效不大。从2013年提出设立超前发展区到现在,很多项目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这说明,问题不是政策不够好,而是底层条件无法支撑这些政策落地。再加上俄地方政府和中央之间的博弈,也可能拖累项目推进,所以普京这次打“黑瞎子岛牌”是否能成,还真不好说。
从中方角度来看,这件事也不能简单看作俄罗斯“拉拢中国”。毕竟中俄之间的合作有它自己的逻辑,不是靠一个“特区”就能全面拉动。中方始终主张共商共建共享,也强调生态和长远发展的平衡。而俄罗斯这次的急切动作,更多是想用中国资金和技术来补自己的短板,能否合作,还要看具体的项目安排和风险评估。
此外还有一点,中俄在远东的合作,也必须考虑国际环境。虽然中方一贯支持俄罗斯维护主权安全,反对西方滥用制裁,但在投资问题上,中国企业不会轻易冒险。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局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企业更倾向于寻找风险可控、收益可期的项目,黑瞎子岛目前显然还不具备这些条件。
总之,黑瞎子岛是否会成为中俄合作的标杆,还需时间检验。但可以确定的是,中俄之间的互动不会止步于一次访问,也不会被一个“特区”所左右。对中国而言,任何合作都要看是否合时宜、合政策、合利益。对俄罗斯来说,这一次不仅是经济上的试水,更是外交和战略方向上的一次尝试。
黑瞎子岛的未来如何,不在于政策的高度,而在于落地的深度。在真正打下第一根桩之前,所有的设想都还是图纸,但图纸画得再好,也需要有人敢投、有人敢干、有人敢留下来,这正是俄罗斯在推动远东开发时,最难跨过的那道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