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 美国今天突然宣布了! 7月29日,美国五角大楼对外宣布称:军火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又接了20亿美元的大单,专门生产“萨德”反导拦截弹!   追溯“萨德”的由来,其雏形早在冷战末期的20世纪80年代就已浮现,当时美国军方为应对弹道导弹威胁埋下了这颗种子。   到90年代,项目正式启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接过了主导开发的担子,经过多年打磨,2008年首次部署测试成功,刚好补上了“爱国者”系统与高空防御体系之间的空档。   这套被寄予厚望的系统,技术上走的是“命中即毁”的路子。   AN/TPY-2X波段雷达负责捕捉目标,红外导引头精准锁定,拦截弹以8马赫的速度直冲而来,仅靠动能就能摧毁来袭导弹。   但这样的技术底气,每枚都标价1270万美元,换算成人民币约9115万元,堪称天价消耗品。   如今,“萨德”的身影已遍布多个战略要地。   关岛、夏威夷、韩国、日本以及中东地区都有其部署,以色列境内更是有两个完整的“萨德”连。   美国陆军目前共拥有八个这样的导弹防御连,最新的一个在今年6月18日刚刚交付,只是没人知道它会被派往哪个热点区域。   时间拉回2025年7月,先是28日,美国导弹防御局代表国防部,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位于达拉斯的导弹和火力控制中心签下20.63亿美元的合同,明确用于“萨德”拦截弹生产。   五角大楼就对外宣布,这笔钱让整个项目合同总额突破了百亿美元,并且要求在2029年底前完成所有交付。   但翻看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生产记录,却让人对交付目标捏一把汗。   过去20年,“萨德”拦截弹的年均产量不足50枚,2024年只造出11枚,2025年稍增至12枚,即便2026年计划提到32枚,距离百亿美元订单对应的产能需求仍相去甚远。   更麻烦的是美国制造业的整体疲软,再加上两党争斗导致政策摇摆,连第8套“萨德”发射车的交付都拖了后腿,更别提拦截弹的量产了。   前不久的以伊冲突,意外撕开了“萨德”库存的口子。   为应对伊朗的弹道导弹袭击,美军一口气发射了约150枚拦截弹,这一数字远超最初预估的60到80枚,直接消耗了四分之一的库存。   消息一出,前五角大楼高级顾问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直言,美国导弹库存撑死只能维持8天的军事行动,前副防长斯蒂芬・布莱恩也指出,包括“萨德”在内的防空系统,在应对饱和攻击时根本没做好准备。   但五角大楼依旧嘴硬,坚称美军实力处于历史巅峰,对具体库存数字却讳莫如深。   库存告急后,美国曾向沙特、阿联酋等中东盟友求助,希望调拨部分“萨德”拦截弹支援以色列,结果碰了一鼻子灰,沙特更是直接拒绝。   要知道,2017年沙特曾花150亿美元从美国买走44台发射架和360枚拦截弹,如今的拒绝,多少透着点现实的无奈。   在韩国部署时引发的东北亚震荡还未完全平息,如今又要扩大产能,无疑是在给区域紧张局势添柴。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高超音速武器已经改写防御规则的当下,继续砸钱升级“萨德”,更像是对传统防御手段的路径依赖,其实际效果存疑。   有专家就直言,“萨德”更多是心理安慰,真到了实战中,能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   可即便如此,它的量产还是会引发连锁反应——你造盾,别人自然要磨更锋利的矛,区域军备竞赛的油门就这样被一脚踩下。   有人觉得,科技才是实力的根基,中国年轻科技人踏实肯干,科技兴军这条路走得通;也有人感慨,国际社会更像个江湖,美西方信奉弱肉强食,中国唯有提升综合实力才能站稳脚跟。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靠着这笔订单,股价大概率会再涨一波,军火商与政府之间的利益链条愈发牢固。   只是这笔钱,本可以用来修补美国境内那些摇摇欲坠的大桥,或是填补医保体系的缺口。   如今,纳税人却要为这笔“安全税”埋单,而民生账单上的窟窿,还在一天天扩大。   更严峻的是,“萨德”只是美国武器库存告急的一个缩影。   20亿美元的订单,签下的不仅是拦截弹的生产合同,更像是一张通往未知的船票。   美国试图用军火堆砌安全感,却不知这种方式只会让自己在军备竞赛的漩涡里越陷越深,而全球安全的天平,也在这样的加码中愈发倾斜。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