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洋房、股价崩盘:徐家父子背后的两面人生
谁能想到,一个卖内衣发迹的小商人,最后却在股市里摔了一大跤?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最后却成了被点名批评的“台独金主”。像极了那句话:“钱是赚到了,可命运这玩意儿,从不肯让你省心。”今天就来聊聊徐有庠、徐旭东父子的故事。
话说徐家这老头,1911年出生在江苏海门。家里还算有点底子,不咋愁吃穿,小的时候也混了几年学堂。可他不是那种能老老实实坐在板凳上念四书五经的人,一到十几岁,书包往墙上一挂,干脆跑去启东当学徒,跟着棉花铺子的师傅学起了买卖。那会儿的日子,虽说苦点,可年轻人不服输,冬天早起点炉火,夏天夜里守着帐本,看起来是给人打工,其实心里打的都是自己的算盘。
啃了几年苦头,徐有庠觉得不能老窝在小地方,一咬牙,跑去了上海。彼时的上海,是热闹非凡的“冒险家乐园”。摆弄算盘的多,捞快钱的也多,徐有庠拎着行李挤进弄堂租的房子,白日里在外头惴惴不安讨生活,晚上趴在小台灯下琢磨怎么能闯出个名堂来。他没什么背景,全靠摸爬滚打。上世纪三十年代,他终于咬牙开了个小商行。别看规模不大,客户一个一个拉,货一点点卖,生意却越做越顺手。
一转眼到了1943年,天下风云变幻。他瞄准时机,借点盘缠投身棉织业,自己动手在上海办了个小厂子。这年头,动荡是一把双刃剑,有人被洗牌,有人趁机起家。徐有庠就是后面这拨,他讲究一个“合”,不是合伙,而是合并。1945年,几个小作坊合成“远东织造”,第一次冒出“远东”名号。有时候想想,那一笔账翻过来,能捏出几个“家族财阀”的雏形了。
抗战后,市场更乱,机会却也多。他搞棉纺、开油厂,甚至试着玩证券。四十年代的上海,外头炮声未歇,内里却有人忙着“造洋房”,他的“洋房牌”内衣火到什么程度?据说有钱太太们排队抢。谈生意,他最擅长的就是摸准时势,什么红火做什么。只是命运不会让人安稳,国民党败了,局势一夜翻天。他眼明手快,连夜把设备打包装船,咬咬牙带着家人去了台湾。那时没人知道,他是逃亡、还是另寻机会,只知道没了退路。
到了台湾,徐有庠又像老猫一样,敏锐地闻出商机。当地纺织业稀松,机器刚搬进去,就像地里撒了新种子,用不了几年,远东针织厂在台北也站稳了脚。再加上官方政策撑腰,几十年来变成了台湾本土的大厂。说实话,那个年代,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留的。
五十年代台湾搞大建设时,徐有庠又瞅上了水泥。他转身办起亚洲水泥(听着就像搞国际贸易似的,其实就是盖楼卖灰),百货、航运也没错过。他的商业版图越铺越大,成了台湾人人争相羡慕的“远东集团”。商人这条路,从来没有“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回事,只有你敢不敢全压上去,他敢。
老了以后,徐有庠松了口气,把摊子交给了儿子。徐旭东,1941年在上海出生。才八岁就跟着父母迁到台湾,小小年纪也见过风浪。人常说“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命好,其实这“钥匙”有时候也是一把双刃剑——你得自己找锁眼。长大后,他被家里送去美国读书,学的是经济、企业管理。这一套回来正对家族企业胃口。
七十年代,他先是在家族开的一个专科学校晃荡,管了点计算机的业务。那会儿,这行是前沿玩意儿,没多少人看得懂。再过些年,他又去搞纺织出口,锻炼了几年,人脉和眼光都磨出来了。八十年代坐稳化纤厂老总的椅子时,谁都说这二代比老头子狠,敢拼也会算。
真正的转折,得说到九十年代早晨的上海。老大移民美国,徐旭东终于接过集团大旗。那时的他不像老头子那样保守,靠着大陆改革开放的东风,直接把生意扩到内地。1990年,他斜斜插进上海徐家汇,开出了太平洋百货——你要是那时候住上海,大概率去过。卖场气派,货品新鲜,服务周到,上点年纪的人都还念叨。生意大热之下,各地又开了分店,成都、重庆轮番登场。每开一家,都是人流如织,营业额窜得比烟囱还高。
但他哪只靠百货,他看得准中国基建的爆发潮。水泥、化纤、百货三驾马车并驱,尤其亚洲水泥,风口正紧。短短五年,光水泥就带来几百亿的利润——随便哪个同行看了都会咋舌。江苏的石化、化纤厂也是遍地开花,年收入合起来轻松过千亿。有人说,这就是台商转型的“模范生”。
可“过河的桥”常常也是最危险的那块。你以为蒸蒸日上时,人生就会和颜悦色地善待你吗?还真不一定。徐旭东越赚越多,心思却全没放在一处。钱是从大陆赚来的,转身却有人说,他在台湾政界“两头下注”,左手给民进党,右手给国民党,不管哪边赢了,自己都能当大爷。这种玩法,在生意人圈子里叫精明。但麻烦是,他押的筹码里,混进了“台独”的影子。送啥都好,唯独别送到“分裂”的口袋里。
政治献金这档子事,表面上是“合法合规”,私底下谁都心知肚明。像苏贞昌那号人物,嘴上挂着“逢中必反”,台面下钱照收;选举季节要竞选,远东集团就上门送钱。不是小钱,200万、1000万新台币,几十个立委要支持,分分钟就是几千万撒出去。对政客是一种掌控,对远东来说是保险。可这张保险票,最后却成了引爆雷区的火柴。
两边下注,在很多年混得风生水起,可哪有不被人看穿的局。2021年,大陆终于出招。上海、江苏那些工厂被翻个底朝天,环保不达标、土地乱用、工人防护不过关,再加偷税、产品质量瑕疵——各种罐子一起揭开。最后罚了个4.74亿,闲置的电厂用地也收了回去。一纸通告下来,海内外一片哗然。
更要命的,是点名道姓:远东跟“台独”关系不清,尤其是给苏贞昌这些人送钱。点到谁谁就发抖。苏贞昌、游锡堃、吴钊燮这些人进了“台独”清单,远东集团也成了第一只“开刀的鸡”。台北那边,泡沫瞬间破了,股票呼呼往下掉,市值蒸发的声音比水烧开还响。
徐旭东这时才急了,赶紧在台湾媒体上发表声明,自称自己站在“一个老工业人”的立场,声明反对“台独”,支持“九二共识”。说出来的话顺耳、合时宜,只是网友全不买账:你不被罚会公开表态?嘴上说得好听,谁知道是不是心里话?网络时代,有些事情一翻底朝天,任何解释都苍白。
说到底,罚款只是表面,真正打击远东集团的,是信任的塌方。太平洋百货门可罗雀,水泥厂停产收缩,连江苏那边的石化也难再乘风上。以前是笑着数钱,现在是愁着看报表。别的台商也慌了,市场这口饭你得细嚼慢咽,可你若敢把锅砸了,谁给你好果子吃?
有时候,命运就是一块窄板桥,走过去的,未必都是赢家。徐家父子这一局,从拼命打拼,到因小失大,有人说值,有人说亏。我倒觉得,比起财富的起浮,更难琢磨的是人心。到底是贪心不足,还是看不清诀,没人能说得准。
这事落幕了,但问题还在——市场、政界、命运,本来就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麻。徐旭东回首事业大半生,或许偶尔会想,到底什么才最重要?我们这些后来人,在围观和感慨里,也许能学到一点点世道的清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