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里,区寿年、郭勋祺和吴绍周这三位国民党杂牌军将领的经历挺引人注目。
他们仨都在战场上被解放军俘虏,按说该被送往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但结果却出人意料——他们都没进去,反而因为各自不同的原因被释放了。这是为啥?
区寿年:从南昌起义到国民党高层的曲折路
区寿年,1902年出生在广东罗定一个书香门第,是国民党名将蔡廷锴的外甥。小时候家里落魄,他没读多少书就靠舅舅引荐进了粤军,从文书干起,一步步爬到排长、连长。
1925年,他跟着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加北伐,打得不错,1927年升到营长。那年8月,他随蔡廷锴参加了南昌起义,但起义军南下广东时,蔡廷锴带着部队脱离了起义军,区寿年也跟着走了,从此跟革命分道扬镳。
之后,他在国民党军中混得风生水起。1929年当上旅长,参加了粤桂战争和中原大战。1931年,他升任第十九路军78师师长,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带兵在上海打得挺硬气,立了大功,还拿了青天白日勋章。
不过,1933年“福建事变”失败后,他跟着蔡廷锴逃到香港,消停了一阵。1936年,蔡廷锴回国重整第十九路军,他被任命为176师师长。
抗战爆发后,他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中都有表现,1939年升任第四十八军军长,是桂系的精锐部队。可惜,桂系内部斗争让他失势,1940年被调成第26集团军副总司令,成了个没实权的闲职。
抗战胜利后,他当了第六绥靖区副司令,还是个摆设。1948年豫东战役,他被派去支援邱清泉,结果部队被解放军打散,自己也被俘。这家伙的经历可以说是一路高开低走,从抗战英雄到解放战争的俘虏,命运转折挺大。
郭勋祺:川军中的进步派
郭勋祺,1895年出生在四川华阳(今成都双流),家里是自耕农,没啥背景。1912年,他加入北洋军,跑去西藏打仗。1915年回成都后投靠川军潘文华,从基层干起,凭本事升到第四师第七旅旅长。
1922年,他在万县认识了陈毅,两人聊得投机,他还因此接触到革命思想。1925年,他参加过共产党人杨闇公组织的活动,思想越来越左倾。
1927年重庆“三三一”惨案后,他冒风险帮陈毅等人脱险,跟共产党有了交情。抗战爆发,他当上144师师长,出川抗日。1938年升任第五十军军长,驻守皖南,跟新四军关系不错,经常帮忙运物资。
可惜,1939年蒋介石嫌他跟新四军走太近,以“作战不力”为由把他免了职。他一气之下回了四川赋闲,直到1946年才被任命为第二十六军官总队总队长,负责遣散多余军官。
1948年,他当上第十五绥靖区副司令,驻守襄樊,结果在襄樊战役中被俘。这家伙的经历挺复杂,既有抗日的功劳,也有跟共产党交好的历史。
吴绍周:黔军的硬汉
吴绍周,1902年生于贵州天柱,是苗族人。1917年从县里高小毕业,1921年考进贵州陆军讲武堂,1925年加入黔军第八团,从排长干到营长。1926年,他跟着王天培参加北伐,打得猛,立了不少功。
1933年,他当上第八十九师参谋长,后来进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深造。抗战爆发后,他先后当过269旅旅长、110师副师长和师长,参加了豫中、豫西、鄂北会战。1942年,他升任第十三军军长,1943年当上第八十五军军长。
1948年淮海战役,他带着第八十五军编入黄维兵团去救徐州,结果被解放军围在双堆集,突围失败被俘。这家伙是个典型的黔军将领,军旅生涯扎实,但最后也没能逃过解放战争的大势。
被俘的经过与没进功德林的原因
1948年6月,解放战争打到豫东战役,区寿年被派去支援邱清泉救援开封。他手下的部队有72师和75师,本来想着靠人数和装备硬拼一把,结果解放军战术太灵活,把他的部队分割包围了。
75师全军覆没,72师也损失惨重。7月2日,他想坐坦克突围,结果坦克陷在泥地里动不了,最后只能徒步跑,被解放军抓了个正着。
按理说,像他这样的高级将领,被俘后该送功德林改造。但他没进去,原因跟他的舅舅蔡廷锴有很大关系。蔡廷锴在抗战时名气不小,后来成了民主人士,对新中国建设有贡献。
区寿年沾了这层关系的光,加上他被俘后态度还算配合,1950年就被特赦释放了。说白了,他这算是靠家族背景捡了个便宜。
1948年,郭勋祺在襄樊当第十五绥靖区副司令,负责守城。解放军攻打襄樊时,他指挥不利,部队没挡住攻势,城破后他就被俘了。
被抓后,他没被押去功德林,而是见到了老熟人刘伯承和陈毅。原来,他早年在四川跟陈毅关系好,还帮过共产党脱险,这份交情起了作用。
更重要的是,被俘后他主动提出回四川策反川军将领。刘伯承同意了,放他回去干活。他回到四川后四处奔走,劝说熊克武、刘文辉等人起义,对四川和平解放出了力。
因为这份功劳,他不仅没进功德林,还直接被释放,算是用实际行动换了自由。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进入白热化阶段,吴绍周的第八十五军被编入黄维兵团,奉命驰援徐州。到了双堆集,解放军围得死死的,黄维兵团突围无望。吴绍周想带部队冲出去,结果浮桥断了,坦克过不去,最后只能放弃,被解放军俘虏。
被俘后,他被送到华北军官教导队学习。1950年抗美援朝开打,他在教导队里针对美军装备和战术提了不少建议,比如分析美军火力强但夜战和近战不行,提出挖壕沟靠近作战的思路。
这些建议被整理成《关于美军战术之研究》,送到中央手里,得到了认可。1952年教导队解散时,他因为这点贡献被特赦,没进功德林。可以说,他是用自己的军事经验换了条出路。
获释后的生活与结局
1950年被释后,区寿年回了广东罗定老家。他没再掺和政治,就住在村里一栋老宅子里,过起了普通农民的生活。每天干点农活,跟乡亲们聊聊抗战旧事,日子过得平淡。
他晚年喜欢回忆自己从南昌起义到被俘的经历,但也没啥大动作。1965年,他在家里因病去世,活了67岁。总的来说,他后半生挺低调。
郭勋祺被释后留在四川,当了政协委员。他没闲着,经常在成都忙地方事务,帮着推动建设。晚年他喜欢跟老朋友聚聚,聊聊抗战和新四军的交情,挺满足的样子。
1960年,他因病去世,享年64岁。他后半生算是有点作为,对新中国建设出了力,也算对得起自己当年的进步思想。
1952年吴绍周被特赦后,定居在湖南长沙,住在一个小院子里。他也没啥政治活动,就是过普通日子,早上沿着湘江散散步,跟老朋友写写信,回忆下军旅生涯。1968年,他在家里病逝,活了73岁。
区寿年、郭勋祺和吴绍周这仨人的故事,其实挺能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策特点。那时候,对待国民党战俘不是一刀切,功德林改造是主流,但也有例外。
区寿年靠蔡廷锴的关系和自己的配合得了宽大,郭勋祺是用历史交情加上策反功劳换了自由,吴绍周则是凭军事建议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这仨人的获释原因各不相同,却都跟当时的形势和政策挂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