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您有没有这样的烦恼?一到夏天,感觉浑身发懒,出门五分钟,汗流十分钟,稍微走快点就胸口发闷、气喘吁吁。
家里人劝您别出门,可您又不想整天闷屋里,看着邻居还能去早市、去公园,心里不服气,总觉得“我哪有那么娇气”。
可是,浙江那个老李,就是这么一个硬朗人,60出头,平时身体倍儿棒,结果就因为高温天气出去遛个弯,没回来。
他不是虚弱,是“热”死的。这不是吓唬您,是真的。

那天最高温度接近40℃,他中午出门,说是买点瓜果,结果在回家路上晕倒了,送到医院时,体温已经高到42℃,医生说,身体的“散热系统”已经崩了,器官像“煮熟的一样”,抢救无效,没挺过来。
老李的家人怎么都不敢相信:这不就是天热出个门吗,怎么就命没了?
中暑不是小事,它真的能要命。
很多人以为中暑就是头晕、出汗、虚脱,最多回家躺一躺、喝点水就好了。其实不然。
真正凶险的是“热射病”,那是中暑的最严重阶段。身体温度升得太高,大脑、心脏、肾脏全都可能受损,而且往往来得突然、进展飞快。
尤其是我们中老年人,年纪大了,身体调节温度的能力变差,感知也没年轻人敏锐,等觉得“有点不对劲”时,可能已经晚了。
我有个患者,老赵,65岁,平时就喜欢晨练,夏天太阳一出来就跑步。他说:“我年轻时夏天都是赤膊干活,晒得黑黢黢的,从来没事。”
但身体不是机器,年龄上去了,“耐热”的能力就下来了。那次他跑完步回来,脸发红、呼吸急促,家人赶紧让他喝水、吹风扇,可他突然倒下了。好在送医及时,才没出事。

问题是,大多数人都像老赵一样,以为自己还能像年轻时候那样抗热,误判了身体的变化。
其实,人的体温一旦超过40℃,体内的蛋白质就像鸡蛋一样“变性”了,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开始紊乱。
这不是“热得难受”那么简单,而是身体真的“撑不住了”。特别是高温+高湿的天气,汗出不来,热散不掉,风险更大。
有些人还喜欢“扛一扛”。觉得“我不怕热”“我身体好”“开空调太浪费”。可现实是,身体不跟你讲道理,该崩溃就崩溃。

有的老人怕空调吹着,舍不得开,屋里像蒸笼一样,还老爱捂着被子午睡,结果热得头晕脑胀,却以为是“低血糖”“血压低”。
热射病发展极快,一旦出现意识模糊、说话不清、肌肉抽搐,就必须立刻降温和送医。别等,也别犹豫,那时候每一分钟都可能是生死差别。
但问题来了——很多人知道夏天热,知道要防中暑,可就是做不到。为啥?因为生活习惯难改,很多观念根深蒂固。
比如“早上天凉,赶紧出门干一点活”,可早上8点以后温度就开始飙升;比如“多喝热茶出汗解暑”,但其实出汗太多反而容易脱水;比如“少开空调省电”,但命都没了,省电干啥?
所以有些建议说了很多年,但我还是要再说一遍。别在高温时段出门,尤其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
如果非得出门,记得戴帽子、打伞、穿浅色、透气的衣服,带瓶水,时间尽量短。回家后别猛喝冰水,慢慢补。
还有,家里一定要通风,能开空调就开个26℃左右,既凉快又不至于太冷。别怕吹风,关键是别直吹人,注意室内空气流通。
尤其是有慢性病的人,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这些人原本身体调节能力就差,一旦中暑,后果更严重。有研究显示,高温天老年人猝死的风险比平时高出2倍以上,很多时候不是病本身,而是热把病“逼”出来了。

还有一点一定要说,就是别独自一人待在高温环境太久。很多悲剧都是一个人中暑倒下,没人发现,错过了抢救时间。
家里老人白天独处的,子女要多打电话、多视频,哪怕只是问一句“今天热不热?空调开了吗?”都可能救命。
你可能觉得这些话听起来很熟,甚至有点啰嗦,但真的,夏天的“热”不是开玩笑,它可能直接要命。我见过太多家庭,原本热热闹闹的,一场中暑突然变成永远的遗憾。

如果您觉得这些建议难执行,不妨试试一点点改,不求一步到位,但求别硬扛。比如从“不开空调”变成“中午最热时开一会”;从“早上锻炼”变成“太阳还没出来就出门”;从“出门不带水”变成“口袋里装一瓶”;慢慢来,身体会感谢您的。
最后再啰嗦一句,千万别等到身体出问题了才后悔。健康这个事儿,说白了就是“该凉就凉、该喝就喝、该歇就歇”。
别拿命赌“我不怕热”,身体的底线,热天最先知道。
总结一下今天说的,用个顺口溜送给您——
夏天炎热别硬撑,出门避开正午风;
空调电扇要舍得,凉快一点命能保;
喝水不能等口渴,穿衣宽松透气好;
独处老人要多问,中暑莫等命难保。
愿您今夏清凉又平安。
参考文献:
[1]王立新, 张玲, 等. 热射病的临床特征与急救处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4): 412-416.
[2]李强, 陈岚, 等. 高温气象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 2024, 40(1): 85-89.
[3]周宏伟, 刘晓君. 高温环境下老年人中暑的危险因素分析[J]. 实用老年医学, 2023, 37(11): 1218-1221.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