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哈佛教授惊呼三连:没见过!没想到!中国发展太快了!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一个国家,40年GDP增长超300倍,哈佛教授站在讲台上,脱口而出一句话: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不是在夸张,是他们没想到,中国真的做到了。

哈佛教授惊呼三连:没见过!没想到!中国发展太快了!

经济奇迹:从“崩溃论”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逆袭

1980年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界很自信,他们断言:中国要达到韩国1990年的发展水平,起码得熬五十年。

没等到2040,中国已经走远了,早在2008年,中国人均GDP就超过了韩国1990年的水平,提前30年实现目标。

哈佛教授惊呼三连:没见过!没想到!中国发展太快了!

一组哈佛经济系对比研究显示,1980年至2010年间,西方学者对中国GDP增速的平均预测误差超过40%。

他们几乎没一个人料到,中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从“计划经济”跳进“世界工厂”。

1978年,中国GDP是3679亿元,放在全球只占1.7%;到了2023年,GDP已经突破126万亿元,占全球比重接近17%。

这是平均每年9%的增速,持续40多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诺兰公开表示,这样的经济表现,在人类历史中没有先例。

而最打脸“唱衰论”的,是中国的减贫成绩。

哈佛教授惊呼三连:没见过!没想到!中国发展太快了!

1981年,中国贫困人口占全球70%以上,到2020年,这个数字几乎清零,8亿人脱贫,占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七成。

世界银行本来估算,中国要在2030年才能达到联合国千年减贫目标,结果,中国提前十年完成了。

这不是一场运气,这是系统性的国家能力崛起。

哈佛教授惊呼三连:没见过!没想到!中国发展太快了!

科技突破: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跨越

2015年,北京三元桥,一项高架桥换梁工程,全世界都在盯着。

结果,只用了43个小时。

哈佛教授惊呼三连:没见过!没想到!中国发展太快了!

哈佛肯尼迪学院城市建设专家公开表示:这意味着中国不是在修路,是在刷新“国家动员能力”的标准。

而对比的是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安德森桥,从2010年开建,到2016年仍未完工,这让哈佛教授艾利森写下一句话:“我们太低估中国了。”

到2024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突破4.6万公里,占全球七成。更重要的是,全产业链100%国产化。

日本新干线至今依赖进口轴承,法国TGV电控系统不能外售,而中国高铁,从轮轨到调度,从信号到车体,全部自研,已开始向印尼、老挝、墨西哥输出整套标准。

再看人工智能和量子科技。

哈佛教授惊呼三连:没见过!没想到!中国发展太快了!

中国目前AI专利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25%。2017年谷歌CEO曾断言,中国在AI“永远只能追赶”,到2025年,中国AI论文引用量已反超美国。

量子计算领域更是逆袭核心技术,中科院研发的“九章二号”量子计算机,在特定任务上算力超传统超级计算机百万倍,成全球首批“量子优越性”平台之一。

新能源汽车,是另一个拐点。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全球占比达60%,比亚迪年产能突破400万辆,宁德时代掌控全球电池供应链,特斯拉上海工厂也把中国作为最重要的基地。

哈佛教授惊呼三连:没见过!没想到!中国发展太快了!

哈佛商学院教授佛格森承认:“我们原以为,中国最多是‘世界工厂’,没想到它在成为‘世界实验室’。”

这不仅是制造力的转型,更是研发能力的跃迁。

哈佛教授惊呼三连:没见过!没想到!中国发展太快了!

社会变革:从“温饱线”到“现代化”的全民跃迁

上世纪70年代,中国老百姓买什么都要票。

布票、粮票、油票、肉票,出门带一把票证,没票再多钱也白搭。

哈佛教授惊呼三连:没见过!没想到!中国发展太快了!

今天,手机一扫,衣食住行全搞定,2022年,中国移动支付渗透率超过90%,农村小卖部都能“微信扫一扫”。消费方式直接跨越信用卡时代,从“票证社会”跳进“数字经济”。

人均消费年支出,从1978年的170元涨到2023年的1.3万元,涨了76倍。

住房,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改革开放初期,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不到8㎡,农村大片土坯房无窗无厕,今天,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40㎡,几乎翻了五倍。

中国人均拥有住房套数已经超过1.1套,世界罕见。

更值得说的,是城镇化。

中国在1978年的城镇化率仅为17.9%,到了2023年,达到了65%以上。意味着超过9亿人生活在城市区域,背后是上亿农民工的身份迁徙、生活质量的提升。

哈佛教授惊呼三连:没见过!没想到!中国发展太快了!

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7年恢复高考那年,全国只有27万人能进入大学。2022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60%,超过一半中国年轻人都能读大学,累计输出大学毕业生超过1.5亿。

正是这一代“新工人”,构成了中国科技、制造、金融、医疗的骨干力量。

医疗数据也同样扎实。

建国初期,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婴儿死亡率高达200‰以上。2023年,中国人均寿命已提升到78.6岁,比美国还多出1.2年(美国同年为77.4岁)。

哈佛教授惊呼三连:没见过!没想到!中国发展太快了!

全国医保参保人数达13.6亿,几乎人人都纳入医保系统,农村看病不再靠“卖牛卖地”。

用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的话说:“中国在40年内完成了发达国家100年才实现的健康指标。”

这不是一句溢美之词,是硬碰硬的数据,做出来的改变。

哈佛教授惊呼三连:没见过!没想到!中国发展太快了!

国际视角:哈佛教授的惊叹与全球格局重塑

2019年,哈佛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在全球战略会议上一句话让全场静了一秒:

“中国这40年,是人类历史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家崛起,我们没有预料到。”

他不是夸张,而是震撼。

哈佛教授惊呼三连:没见过!没想到!中国发展太快了!

他特别对比了中美桥梁建设案例,美国印第安纳安德森桥6年未完工,而中国三元桥43小时换梁完毕。

他抛出一个问题:“我们还有多少基础设施能赶得上中国?”

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更早在1990年代就说过一句话:

“中国的改革,是二战后最成功的经济制度转型。”

他强调,西方在过去200年走过的市场路线,并不是唯一模板,中国用国家主导与市场结合的混合模式,走出了一条新路。

而中国提供的不只是一个“样板”,还是一个“方案”。

比如“一带一路”。

哈佛教授惊呼三连:没见过!没想到!中国发展太快了!

到2023年,中国对沿线国家投资超过3000亿美元,中欧班列覆盖欧洲、俄罗斯、中亚乃至西亚,重新塑造了一条“现代丝绸之路”。

老挝、印尼、匈牙利等国家的高速铁路、港口、电站项目,很多由中国企业设计施工,使用中国标准。世界银行统计,中国基础设施对低收入国家的拉动效益远超传统援助模式。

在绿色能源领域,中国已是无可争议的第一。

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超过1.2万亿元,全球第一。

哈佛教授惊呼三连:没见过!没想到!中国发展太快了!

光伏、风电装机量全球占比超过40%,不仅实现了本国能源结构转型,也带动非洲、东南亚国家进入低碳通道。

哈佛环保研究员娜奥米·奥雷克斯评论:

“在新能源技术普及方面,中国已从学生变成老师。”

这让一个原本熟悉的格局被打破。

西方曾以为,中国最多是“世界代工厂”,现在却发现,它是“全球基础设施建构者”“绿色能源输出国”“AI算法模型开发者”“国际标准制定者”。

哈佛教授惊呼三连:没见过!没想到!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不是中国对世界的挑战,而是对“谁能定义未来”的挑战。

哈佛学界的震惊,不是因为情绪,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旧框架已经失效。

而这个新格局,名叫中国速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