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人的一句话,会在许多人心里留下特别深的记忆。宋德福在卸任福建省委书记的时候,说了一句:“我尽力了,福建。”这话一出口,很多当年在场的人都红了眼眶。谁都知道,这不是场面的官话,也不是表面上的客气——这是一个人为地方、为百姓实打实忙了一辈子的交代。这句朴实无华的话,其实比什么漂亮辞藻都沉重。我仔细琢磨过,像宋德福这样的人,其实很少有,只怕很多人一辈子说不出来这句话的底气。
要说宋德福的一路,多少算个传奇。他是北方人,吉林出生,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要说艰苦,东北的冬天,炉子都不是人人家里都有,冻手冻脚是常事。他父母一个在车间干活,一个在学校拉杂,日子过得紧巴巴。我听咱们东北老乡闲聊过,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早早就懂得啥叫苦和拼。他上的是大专,中间还断过几次学,最后能毕业已经很不容易了。刚进工厂那会儿,宋德福是干人事助理,跑腿、搬货、记账,什么脏活都能上手。不少人瞧不上这活,可他觉得,这离老百姓最近,能听到他们的真实心声,才知道基层到底有多不容易。
不过,说心里话,宋德福骨子里就是不甘心,他总想闯一闯,有点要强。那时候正赶上全国征兵,他就跟着队伍报名,忙活了好几个月。1965年,算是一路披荆斩棘,终于被部队录取。当时进部队多难啊,条件差不说,还考验能耐。他进了步兵团,最开始干的是兵里面的“小头头”,当排长、后来是副指导员,也就是带一帮兄弟上山下海。部队里头出人头地难,要吃苦,也要会琢磨。宋德福学历平平,但抓工作比谁都勤快,哪怕是凌晨查岗、雨夜巡查,他都有份。结果,没两年就被提拔做了政治处干事。他有个习惯,哪家有困难,哪家兵娃有心事,都爱跑去聊聊。有段子说,有时候连夜下乡慰问,大家都困得不行,他还撑着,陪着兵吃糠咽菜。有同事后来回忆,宋德福的话不多,但事做得厚道。
47岁那年,组织一下递了少将的军衔,那可不是一般的光荣。你要知道,部队体系里,这种晋升,一般要十几年摸爬滚打,很多人熬到退休都没机会。其实,这一身军装,宋德福心里是沉甸甸的。有人问他有什么想法,他说,“军衔是一种责任,你背起来了,就不能轻易放。”这话倒挺实在。
说到调任福建这事儿,也挺有意思。宋德福一直在北方,连南方的米饭都没怎么吃过,福建风土人情一窍不通。刚到福州时,据说外头下着暴雨,他一件雨衣也没带,风风火火去基层走访。同事劝他,别累着,福建天气潮湿。但他却说:“要见人,要见树,要见田。”那段时间,福建农村到处都是他踩过的泥印。有人私下里嘀咕,这北方来的书记,不好搞,但没过几个月,潮汕小摊贩都认得他。有一次大年三十,他悄悄走进福清的老街夜市,看见摊主们忙着包饺子,他帮着下手,连调料都能挑明白。谁说北方人不会过南方年?宋德福就是把自己掂量在福建人的生活里,谁也拦不住。
福建那几年不好过,自然灾害不少。台风季节一来,大家心都揪着。2002年8月的“森拉克”台风,福建沿海不少渔民受灾,每到深夜,宋德福都在指挥部,有人劝他休息,但他说大事得有人盯着。一场灾后重建,他硬是带着干部一家一家地查,哪怕是凌晨两点。他在会上反复强调:“经济、民生,都是发展,老百姓的安全排第一。”这话福建沿海的干部都听过不少遍。
那些年做书记,宋德福最关心的就是发展问题。福建外贸一直是全国前列,但也有跌宕,有一年出口下滑,大家心里急。他带着干部跑企业、谈技术升级,有次在晋江一个鞋企工厂门口,亲自卷着袖子扒拉泥泞,在车间里跟老板唠发展思路。老板事后感慨,说没见过领导这么认真的。宋德福说,一双鞋卖得出去,工人的饭碗才稳当。很多福建人现在谈起那几年,都还记得他带头到海边督查渔船安全,走村串户看小厂,还亲自和当地技术协会商量怎么帮民企升级设备。
其实宋德福一直觉得,福建最难抓的不是GDP,而是人的心气。老百姓日子难过,干部有压力,这事不能只看数字。他经常在晚上给干部开小会,话说得直白,压力你有就说,困难咱们一起扛。他最反感那些摆官架子的“聪明人”,总觉得老百姓的事应该多听多看。有人见他办公桌上除了文件,常年备着牛奶和饼干,说是等加班同志来就能歇歇脚吃点东西。大家一开始以为领导讲究,其实是用自己报告的稿费换来的——这事连小文员都知道,说起来很有人情味。
用人那一块,宋德福确实不沾亲带故。他喜欢的干部都是实在人,有一年新提拔的干部名单,有人暗示让加一个“关系户”,他直接拍桌子,“该谁上谁上,规矩不能乱!”福建当地有个小厂厂长,苦干了十几年,没啥背景,是他亲自提拔,结果后来全县都跟这厂长学做事风格。宋德福还经常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农村子弟。他说,“我也是普通家庭出来的,没啥特殊。”这话听着没什么,但不少人后来才明白,在一个讲究门第背景的时代,这就是最大的风度。
再说他的生活。宋德福非常节俭。有同事说,他的饭盒总是简单的几样,青菜加米饭,肉不多见。办公室里的水杯用了好几年,边没了釉。他儿子结婚的时候,亲戚都想来凑个热闹,办场大酒席。他非要一切从简,家里连一瓶好酒都不进。外头有人嘀咕,说堂堂省委书记,这么“穷酸”像话么?但宋德福说,省了这些事,大家都清白。他家里常年没有下人,自己打扫,自己的衣服自己洗。他有个老朋友,给他送了一包特产香烟,被他婉拒了。最后这包烟被重新拆开,分给办公室抽烟的干部,自己只是拿了两根,说这是大家的心意,不能什么都拿全。
西装那事让我印象深刻。2002年省代表团去香港访问,他因为太节俭,原本打算穿旧西服。结果同事最后实在咬不下去,拉着他定做了两套。谁成想价格出来,折算下来相当于他两个月工资。有人打趣,书记您可别心疼钱,他却笑着摇头,说下次绝不多花。这事传出后,福建干部都觉得他是真正的“清官”,不是嘴上节俭,是骨子里舍不得给自己花钱。
其实这种节俭不只是表面功夫,他是连家人都严格要求。唯一的儿子结婚,没摆喜宴,也没收一分钱礼金。很多人觉得宋德福太较真,但他自己说,“家里清白,心头才安。”这话让人听着有点“傻”,但省里的干部都明白,宋德福是真心不让亲属“沾光”。
到后来,2004年宋德福身体实在吃不消了。这人也倔,边化疗边坚持开会,头发一天比一天少,脸色也不好,但他还是守着自己的岗位。最后一次干部大会,他说了一句,“福建越来越好,我心里就踏实了,生病也没啥遗憾。”现场没少人抹眼泪。后来病重那段时间,中央领导、福建同事,一个个去医院看望,大家心里头都不是滋味。
2007年秋天,他走了。追悼会开得很隆重,福建好多基层干部还特意北上送他最后一程。那几天福州下着细雨,有人站在办公楼门口说,“宋书记走了,福建还在,一些老规矩不能忘。”这样的感动和哀愁,不需要多余的语言。
现在福建早已经换了人,但每逢提起宋德福这句话——“我尽力了,福建”,还是有不少人会想起那些老街灯下、台风夜里的身影。这种官员,说不上有什么传奇色彩,却让人觉得,原来做人也可以不留遗憾地去交代一生。或许,这才是“人民好书记”最难复制的地方吧。
你觉得这样的好官员,现在还多吗?有时候回头看,真是不舍得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温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