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晚间,邮储银行发布公告,拟吸收合并旗下的邮惠万家银行。
吸收合并完成后,邮惠万家银行将被注销独立法人资格。这意味着,目前市场上仅有的两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将减少为一家。
邮惠万家银行成立于2022年1月7日,注册资本人民币50亿元,邮储银行持股100%。从出生到公告拟注销,时间跨度尚不足4年。
截至2024年底,邮惠万家银行的净资产为41.59亿元,以此来推算,3年时间内,这家直销银行“吃掉”了将近9个亿的净资产,平均每年消耗3个亿。
在公告中,邮储银行表达了“降低全行运营成本”的考虑。
从当初被寄予厚望,到如今的吸收合并,貌似回到原点的“折腾”,到底有没有价值?邮惠万家银行这颗短暂划过的“流星”,给邮储银行留下了什么?又给整个金融行业带来了哪些经验和反思?
吸收合并直销银行
邮储银行表示,为进一步优化管理及业务架构,邮储银行将吸收合并下属全资子公司邮惠万家银行。
吸收合并完成后,邮惠万家银行的独立法人资格依法注销,其全部业务、财产、债权债务以及其他各项权利义务由邮储银行承继,邮惠万家银行客户的相关权利和义务均不受影响,已合法签署的合同、协议继续有效。
该吸收合并事项已经邮储银行董事会 2025 年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还将提交股东大会审议,并报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后实施。
邮储银行表示,由于邮惠万家银行的财务报表已按100%比例纳入邮储银行的合并报表范围,本次吸收合并不会对邮储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实质性影响,也不会损害银行及全体股东的利益。
邮储银行2024年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邮惠万家银行累计注册用户数超2100万人,资产总额128.28亿元,净资产41.59亿元,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43亿元,同比下降31.55%。
在设立邮惠万家银行时,邮储银行表示,这是邮储银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符合监管政策导向,符合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市场趋势,也符合本行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将有利于提升本行服务水平及服务效率,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践行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邮惠万家银行4岁生日还没到就将被吸收合并,那么,邮储银行给出了什么样的理由呢?
邮储银行表示,近年来,本行不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数字化和集约化能力快速提升,以手机银行为主要服务渠道的格局已经形成,线上综合服务能力大幅增强。为有效利用资源,降低全行运营成本,拟吸收合并邮惠万家银行。
邮储银行列出了吸收合并的3大目的:
一是实现战略整合。吸收合并后,邮惠万家银行线上运营经验整合到邮储银行,是对线上业务强有力的补充。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吸收合并后,邮惠万家银行的业务资源及人才队伍,将为邮储银行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是降低管理成本。吸收合并后,将有效降低本行管理成本,有助于邮储银行将资源投入到互补性更强的领域,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直销银行式微
独立法人直销银行,曾被寄予厚望,甚至被认为是含金量极高的又一块银行牌照。但从实际设立情况来看并非如此。
国有大行中仅有邮储银行设立独立法人的直销银行,而邮储银行反而是大行中“毛细血管”最丰富的银行,借助邮政的网点优势,其可以下沉到最基层的客群。因此曾有观点认为,似乎最不适合设立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的邮储银行,却设立了这种模式的直销银行。
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酝酿多年的直销银行——拓扑银行,在获准筹建后,招商银行反而在尚未开业时终止了筹建。
终止筹建,这被业内认为是聪明的招行及时止损。是招行未卜先知,预测到了邮储银行设立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的下场?
财经众议院注意到,不仅是独立法人的直销银行式微,连银行内部设立的直销银行也大多面临被合并的命运。
2017年8月,平安银行对手机银行、直销银行、信用卡三大渠道APP进行整合,推出平安口袋银行,这也意味着直销银行被合并;2018年工商银行宣布停用直销银行品牌“融e行”;
2019年12月,南京银行对手机银行APP和直销银行“你好银行APP”合并升级;2025年,北京银行将直销银行APP相关服务迁移至北京银行“京彩生活”手机银行APP。
业内人士分析,直销银行的式微主要原因在于手机银行的全面崛起。早期直销银行作为商业银行试水移动互联网的试验田,承担了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任务。但随着手机银行在用户体验、业务场景和技术架构上的全面升级,直销银行的独立存在价值被稀释。
从这一点来看,直销银行作为过渡阶段的产物,完成了其所能承担的历史使命后走入历史,不算算作是黯然落幕,更不能被认为是回到原点的“折腾”。其曾经的作用值得被铭记。(财经众议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