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店200多家,半年亏损8亿,永辉超市“胖改”计划失败了么?

过去三年,永辉超市一边关店,一边亏钱,几乎快被人遗忘在中国零售行业的角落。

为了进行自救,永辉超市开始了一系列“胖改”计划,喊出“向胖东来看齐”的口号。

然而一番整改下来,永辉超市仍然难逃亏损,关店200多家,半年亏损8亿。

那么胖东来模式为何放在永辉身上不管用了?永辉又为什么越改越亏?

关店200多家,半年亏损8亿,永辉超市“胖改”计划失败了么?

过去三年,永辉的日子并不好过,从2021年到2023年,它已经亏了将近90亿元,门店减少了200多家。

原本引以为傲的“低价+生鲜+全品类”打法,眼看着被拼多多、社区团购这些新玩家打得节节败退。

顾客不再愿意走进离家几公里的大卖场,而是打开手机,几分钟就能下单送货上门。

关店200多家,半年亏损8亿,永辉超市“胖改”计划失败了么?

2024年春天,永辉突然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学胖东来,董事长张轩松亲自跑到许昌,拜访了胖东来的创始人于东来,还在公开场合表示,要把胖东来的理念带到全国,这一动作,立刻引发市场关注。

6月13日,永辉一口气在全国同时开出6家改造门店,单日客流量高达7.6万人次,销售额接近1000万元,大家似乎看到了希望。

郑州首家“胖改”门店开业当天,销售额达到了188万元,是改造前的14倍,北京喜隆多店甚至一天吸引了5万人进店,超市里不仅能买菜,还能试吃、测血压、给宠物洗澡,体验感确实上来了。

可这些热闹的背后,是沉重的成本压力,门店改造成本高得惊人,一家店平均要花500万到800万,有些甚至超过1800万元。

关店200多家,半年亏损8亿,永辉超市“胖改”计划失败了么?

截至8月,永辉已经改造了162家门店,目标是年底前完成300家,与此同时,还有227家门店被关闭。

除了改门店,永辉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裁员,采购部门裁掉了三成,技术人员走了将近四成,总部裁员也达到31%。

据统计,整个公司裁掉了约2万人,这还不是全部,永辉的销售费用也下降了11%,经营现金流从45亿降到21亿,账上现金只剩21亿,而明年的流动负债却高达227亿。

更意外的是,9月名创优品突然出手,砸下62.7亿元,拿下永辉近三成股份,成为最大股东。

叶国富亲自入局,成立改革小组,提出“胖东来是唯一出路”,并定下“调改200家、关店350家”的战略。

还喊出了“孵化100个销售额过亿产品”的目标,结果2024年研发的120款产品里,销量最高的也不过5000万元。

关店200多家,半年亏损8亿,永辉超市“胖改”计划失败了么?

改革的成效,在2025年上半年公布的财报中有了答案,永辉营收为299.48亿元,同比下滑超过20%。

归母净利润亏损2.41亿元,扣非净利润更是亏了8.02亿元,同比暴跌近2800%,资产负债率也上升到88.37%,虽然线上业务占比提升到18%,但单量却在下降。

供应链方面也发生了巨变,永辉把供应商数量从五六千家压缩到不到3000家,签了2860家“裸采”合同,结款周期也从45天拖长到90天。

这引发了部分供应商的不满,甚至出现断货和拒供现象,虽然源头直采比例提高到六成以上,但供应链稳定性明显下降。

自有品牌方面,永辉试图仿效山姆和Costco,但成效有限,推出了橙汁、洗衣液等商品,但整体品牌认知度不高,缺乏爆款。

关店200多家,半年亏损8亿,永辉超市“胖改”计划失败了么?

7月底,永辉又发布了定增预案,准备再融39.92亿元,用于门店改造、物流升级和偿还贷款,其中近56亿元的投资将用于298家门店调改,一方面要改店,一方面还要融资,这说明永辉的资金链已经很紧张。

8月和9月,媒体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虽然《人民日报》专访了于东来,强调“对人好才是成功关键”,但市场对永辉的耐心似乎在耗尽。

股价一度大跌3.2%,市值蒸发超过15亿元,投资人担心的,不再是改得像不像胖东来,而是永辉还能不能活下去。

永辉发布的销售数据显示,被改造的门店中,只有23%实现了盈利,虽然有些门店销售额增长了6倍,但整体难以弥补关店带来的销售缺口。

更令人担忧的是,改造后的商品价格普遍上涨,顾客开始流失,有用户表示,白菜价格从1.5元涨到2.8元,不如去拼多多买。

员工方面也反映出问题,虽然改造门店体验感提升了,但员工工资并没有跟上,这直接影响了员工的服务态度和整体氛围,顾客虽然多了,但复购率和满意度并没有明显提升。

关店200多家,半年亏损8亿,永辉超市“胖改”计划失败了么?

永辉的“胖改”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形似神不似,门店的硬件改造做了很多,但文化、机制、激励制度并没有实质性变化。

而名创优品的入局,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叶国富强调“15天上架外贸货”,追求速度和效率,但这套打法在商超领域并不适用。

结果库存堆积,自有品牌产品缺乏统一风格,顾客认知混乱,不知道永辉到底想卖什么。

面对盒马鲜生的线上线下融合、山姆会员店对中产的绑定、Costco和奥乐齐加速扩张,永辉的大卖场模式逐渐被边缘化。

“胖改”或许是一个正确方向,但执行方式和节奏是否合适,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店200多家,半年亏损8亿,永辉超市“胖改”计划失败了么?

胖东来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打造的是一种文化,是对人本理念的极致追求,而永辉更像是急于求成的大企业试图快速复制成功模板,却忽略了背后的土壤和机制。

如果没有真正建立员工激励机制、没有提高客户信任感、没有稳定供应链和清晰定位,再多的装修和噱头,也只是表面文章。

永辉的未来并非没有希望,中国零售市场仍然充满机会,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和社区零售方面,如果永辉能够放慢节奏,沉下心来补文化、补机制、补信任,也许还有翻盘的可能。

总的来看,永辉的“胖改”并不能简单定性为失败,更多是一场尚未完成的剧烈重构,只是这场变革的代价,已经让它耗尽了太多资源和时间,未来是否能走出困局,关键不在门面,而在内核。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