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一场由数百名小米SU7 Ultra车主发起的退车风波席卷全国,将小米汽车推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这起事件的核心矛盾,是小米汽车在高端车型SU7 Ultra上涉嫌虚假宣传与宣传过度的硬伤——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功能缩水以及车辆性能参数的刻意误导。

观点湃|用4.2万元的“皇帝新衣”,小米SU7戳破了信任泡沫

事件导火索源于5月7日小米汽车发布的一则致歉声明。这份姗姗来迟的公告,试图为SU7 Ultra车型存在的宣传与实物不符问题“灭火”。然而,当车主们发现所谓“赛道级空气动力学设计”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实则是个连纸巾都吹不动的装饰件时,矛盾爆发。

根据媒体报道,全国多地车主自发组建维权群,300余名车主联合录制视频要求无损退车,更有车主委托律师启动集体诉讼程序,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主张退一赔三。

小米汽车对核心卖点的精心包装与实际交付车辆的巨大落差,带来了这场维权风暴。在小米SU7 Ultra的官方宣传中,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赋予“完全复刻纽北赛道原型车”“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制动系统专属散热通道”等技术光环。雷军本人在直播中更是强调,内部结构也都要改,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

然而,当首批车主拆解实车后发现,这个标价4.2万元的选装件内部结构与普通版无异,既无导流槽设计,也未与任何散热系统相连。有车主用鼓风机模拟气流测试,发现纸巾在开孔处纹丝不动。面对质疑,小米汽车在致歉声明中轻描淡写地将问题归咎于“信息表达不清晰”。

还令车主愤怒的是小米对车辆性能参数的“阉割式”操作。5月1日推送的Xiaomi Hyper OS 1.7.0车机版本,将原本宣传的1548匹最大马力设置为“排位模式”,车主需在官方认证赛道刷出指定圈速才能解锁全部性能。

这一“游戏副本”式的设定,让花费52.99万元购车的用户一脸问号:“我买的是性能车还是驾校培训课程?”

维权车主的遭遇揭示了小米汽车营销策略的短板。在流量至上的逻辑驱动下,企业将尚未成熟的技术概念包装成革命性突破,用参数竞赛掩盖工程缺陷。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本不在量产计划中,却因用户对纽北原型车外观的呼声被仓促推出,这种将消费者当试验品的做法,在汽车这种涉及生命安全的耐用消费品领域显得尤为危险。当车主们发现高价选装的“性能神器”实为装饰件,当承诺的“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需要刷赛道才能兑现,小米汽车苦心经营的技术极客人设崩塌。

这场危机暴露的不仅是小米SU7单个产品的诚信危机,也是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存在的一些价值观的扭曲。在资本裹挟下,部分企业陷入参数焦虑症,将百公里加速时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把电池放电倍率炒作出金融产品般的热度,却在最基础的功能实现上弄虚作假。碳纤维材质沦为装饰贴纸,空气动力学设计变成平面设计稿,消费者有理由怀疑:那些标榜“重新定义汽车”的豪言壮语,究竟有多少是货真价实的创新,多少是精心设计的营销话术?

小米汽车的危机公关更被诟病“没有诚意”。先用2万积分(价值2000元)打发选装费4.2万元的车主,继而承认“硬件性能被软件人为限制”,玩的一手“偷梁换柱”。这一操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八条的明文规定下显得尤为刺眼。当车主们要求查看第三方检测报告时,企业拿出的竟是“减重1.3公斤”“5年质保”等风马牛不相及的数据,对导流效率、散热效果等核心指标讳莫如深。这种漠视消费者权益的傲慢态度,正在将行业拖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循环。

从三名女生高速碰撞事故,到“皇帝的新衣”选装件,小米SU7的案例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十字路口中的警示碑。脱离实际功能的营销噱头,终究会在现实路测中现出原形。这场风波提醒所有从业者,在智能汽车时代,用户信任的建立不仅依赖快速纠错,更需从产品设计到沟通策略的全链条革新。而最关键的是,“用户至上”不仅仅是口号和态度,更应该是企业长期造车底蕴的具体呈现。

澎湃新闻记者 周纯粼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