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的街头,无人机在头顶盘旋,警察拉起警戒线,连路过的行人都能感受到紧张的气氛。"这不是电影场景,而是中美第三轮经贸会谈现场的实况。7月28日,全球两大经济体在瑞典首都展开关键谈判,街道封闭、无人机监控、警方高度戒备——这场会谈的规格之高、安保之严,足以说明其重要性。
瑞典首相办公室旁的罗森巴德大楼,成了这场博弈的中心舞台。中美代表在这里展开为期两天的闭门磋商,而外界最关心的问题是:双方能否在关税、技术限制等核心议题上取得突破?特朗普政府为何突然“退一步”?这场会谈又将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斯德哥尔摩(资料图)
1.瑞典会谈:安保升级背后的紧张氛围
会谈还没开始,现场的气氛就已经剑拔弩张。瑞典警方如临大敌,不仅封锁了罗森巴德大楼周边的街道,还部署了无人机进行全程监控。这种安保级别,在以往的国际谈判中并不常见。
•为什么选在瑞典?瑞典作为中立国,长期以来都是国际谈判的理想场所。斯德哥尔摩商会首席经济学家卡尔·伯格奎斯特表示:"瑞典是此类对话的理想场所。"
•会谈进展如何?双方代表均未对外透露具体细节,但路透社分析称,由于前两轮谈判(日内瓦、伦敦)的核心分歧仍未解决,此次会谈的时间可能会比预期更长。
2.特朗普“先退一步”:暂停技术出口限制的真实意图
就在会谈启动前,美国突然宣布暂停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这一举动看似突然,实则早有预兆。
特朗普(资料图)
•英伟达H20芯片的“教训”:今年4月,美国禁止英伟达向中国出口H20芯片,试图遏制中国AI发展。但结果适得其反——中国加速自主研发,华为近期推出的AI计算系统已能与英伟达产品竞争。英伟达因失去中国市场损失惨重,最终在7月中旬恢复出口。
•稀土依赖才是关键:美国暂停技术限制的真正目标,是换取中国在稀土问题上的让步。中国掌握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技术,而美国本土产业至少需要10年才能实现自给自足。
特朗普政府的算盘很明确:先让步,再谈条件。
3.全球反弹:欧盟、日菲集体"反水",特朗普急需中国"稳局"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策略正在遭遇全球抵制,这让他在对华谈判中更加迫切。
(1)欧盟:协议“偏向美国”,德法联手反对
7月28日前,美欧达成贸易协议,美国对欧盟商品征收15%关税,同时要求欧盟增加投资。但德法等国认为协议"完全倒向美国",法国已表态将重新谈判。
(2)日本、菲律宾:“被收割”的愤怒
日本民众指责首相“出卖国家利益”,菲律宾精英批评政府“被美国收割”——美国仍对菲律宾征收19%的高额关税。
这些反弹让特朗普意识到,他的“强硬策略”正在失效。在这种情况下,与中国达成协议成了稳定全球贸易的唯一选择。
4.中方立场:平等、尊重、互惠是底线
面对美方的“退一步”,中国的态度依然坚定。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7月28日的记者会上重申:
•取消不合理关税:美国必须全面取消对华加征的惩罚性关税。
•停止技术封锁:承认中国发展的正当权利,放弃以"国家安全"为名的技术遏制。
•反对政治化操弄:经贸问题不应与地缘政治挂钩。
中国的核心诉求很明确:美方必须拿出诚意,否则谈判难有实质性进展。
特朗普(资料图)
5.谈判前景:短期缓和可期,长期博弈继续
综合各方信息,此次会谈最可能的结果是延长“休战”期,避免8月12日后关税回升至三位数水平。但长期来看,中美在技术竞争、市场准入等结构性矛盾上仍难达成全面协议。
•特朗普的让步是迫于压力:国内经济压力(如通胀反弹)和盟友反弹(欧盟、日菲)迫使他调整策略。
•中国的策略是“以我为主”:既争取短期利益,也坚守核心原则。
这场博弈远未结束,但至少在斯德哥尔摩,双方暂时放下了最尖锐的对抗。
结语:握手言和?还是新一轮博弈的开始?
瑞典的这场会谈,或许能为中美关系按下“暂停键”,但难改长期竞争的本质。特朗普的“退一步”是策略调整还是真心让步?中国的底线能否守住?全球市场又将如何反应?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在未来几个月逐渐揭晓。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对抗没有赢家,对话才是唯一出路。正如中国驻美大使谢锋此前呼吁的:“中美需以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为目标,防止误判、管控分歧,让关系重回稳定健康轨道。”
这场会谈,或许只是更大博弈的开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