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了一篇引发全美热议的文章,标题直白得刺眼——“我们曾警告过第一次中国冲击,下一次会更糟”。这篇文章由两位长期研究中美经济关系的学者大卫·奥托和大卫·汉森联合撰写,像一记重拳打在美国经济圈的胸口。第二天,其中文版改了个更扎心的标题:“中国冲击2.0比上一次严重得多”。

美媒炸锅:中国第二波冲击席卷而来,猛烈程度史无前例!

文章里说的第一次冲击,还得回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那会儿。那时候中国靠的是便宜劳动力,接走了美国纺织、玩具这些低端制造业的活儿。美国企业乐得甩掉这些“脏活累活”,华尔街和硅谷照样赚得盆满钵满。可日子一长,问题就来了——从1999到2007年,美国制造业岗位蒸发了近四分之一,中西部“锈带”城市失业率飙升。当时美国人还安慰自己:这是全球化分工,没啥大不了。

美媒炸锅:中国第二波冲击席卷而来,猛烈程度史无前例!

但这次不一样了。文章指出,中国早就不是那个只会做廉价衬衫的国家了。现在的中国,手里攥着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的核心技术,出口产品里六成以上是机电产品,新能源车更是占了全球近七成市场。比亚迪电动车全球销量占比高达68%,光伏组件产能占全球80%,宁德时代的电池和大疆无人机靠着技术和价格双重优势,把竞争对手打得节节败退。

美媒炸锅:中国第二波冲击席卷而来,猛烈程度史无前例!

美国这边却还在用老办法应对。特朗普时期加征的电动车关税高达145%,结果中国企业绕道东南亚建厂,出口数据不降反升。更讽刺的是,德国总理访华时,宝马直接宣布在沈阳投150亿扩厂;日本丰田也转头拥抱中国的刀片电池技术。美国想拉起的“反华联盟”,还没成型就因为利益分歧散了架。

美媒炸锅:中国第二波冲击席卷而来,猛烈程度史无前例!

美国副总统万斯最近公开承认了一个尴尬的事实:全球化原本想把中国锁在产业链低端,结果中国硬是冲到了顶端。中国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8%,专利数量全球第一,连高温气冷堆、深海钻机这种高精尖技术都做到了世界领先。反观美国,芯片法案推进缓慢,政策摇摆不定。特斯拉因为中国石墨断供被迫停线,F-35战机还得依赖中国稀土——制裁的板子,最后打在了自己身上。

美媒炸锅:中国第二波冲击席卷而来,猛烈程度史无前例!

更让美国头疼的是,中国正在加速“去美国化”。2025年上半年,中国贸易顺差突破5800亿美元,但对美出口占比已降到70%以下,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了新的贸易伙伴。美国的四大招数——关税战、科技封锁、盟友施压、产业链转移,全成了“饮鸩止渴”。英伟达一边限制高端芯片对华出口,一边又悄悄批准H20特供版,根本离不开中国市场。

美媒炸锅:中国第二波冲击席卷而来,猛烈程度史无前例!

这篇文章在华盛顿引发了两党罕见的“共鸣”。民主党议员引用它呼吁加大国内投资,共和党则拿来佐证对华强硬政策的必要性。欧洲媒体也跟着转载,德国之声特意提醒本国车企:小心中国电动车的竞争。但所有人都明白,这次冲击和二十年前完全不同——第一次是劳动力驱动的产业转移,第二次是技术和创新主导的规则重塑。

美媒炸锅:中国第二波冲击席卷而来,猛烈程度史无前例!

纽约时报的文章最后说,美国需要转变思路。但现实是,当中国全产业链加上创新引擎轰鸣向前时,美国还在纠结要不要给电动车加关税。这场冲击的本质,或许不是谁输谁赢,而是全球产业格局的重新洗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