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庄的晨曦里,炊烟还没散尽,一位穿着粗布衣服的中年男人已蹲在田埂边,指头掐着嫩绿的麦苗,眯着眼在琢磨怎么让今年地里的收成再高一点。他叫陈以梅,生在1917年,山东曲阜的农家。农具还带着黄泥味儿,一家人等着收成吃饭?他的父亲没进过学堂,母亲忙活到天黑,日子压得喘不过气。

他曾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三次被撤销职务,1979年被判死缓


陈以梅小时候打赤脚摸鱼,也跑去邻村看人种地。他从小就觉着“盼天吃饭”不靠谱,可他也没别的法子,那时候大家都差不多。等他长到成年,赶上了土改动静,村里议论的,不是谁家猫狗死了,而是分土地,讲公平。山东解放比陕北晚点,毕竟这里地广人稠,人情事复杂,你说换成南边会不会更快?没人能讲得准。

他曾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三次被撤销职务,1979年被判死缓


1949年,陈以梅成了村里农业互助组的头,左手招呼老人孩子,右手帮着拉牛种地。他不贪小便宜,这话谁都服气。说他后来出名,全靠带村里人吃上饱饭。可这份名气,换成谁都抗不住吧,有人红就有人妒,有苦水自个儿咽。

他曾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三次被撤销职务,1979年被判死缓


1952年,全国评了个五一劳动奖章,陈以梅趿拉着草鞋带回来的。他腼腆,觉得这奖章不是他自己的,是大伙儿拼来的。后来,毛主席在一篇文章里直接点了陈以梅的名字,那种感觉他嘴上不心里梗着一股劲。农民,出头的鸟,要么成标杆要么惹眼。

他曾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三次被撤销职务,1979年被判死缓


1956年,陈家庄的劳动合作社成了山头的样本。最忙的季节,田里插秧能排队排到村头。农民动了心思,技术员从县里下来,不光手把手教办法,还监督饭能不能吃饱。可那会粮产没法跟现在比,亩产夸到五百斤,实际呢?说不上,老孙家老刘家意见都不一。陈以梅有时候在夜里发愁,那些数字真的都能兑现?

他曾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三次被撤销职务,1979年被判死缓


陈以梅与陈永贵,一个“西瓜头”,一个山东汉,说起“农业学大寨”,这对像是山里的两扇门。宣传画上画得齐整,但下面执行却糙。陈永贵一升官,各路人马拥着赞美,一路高歌进京去。陈以梅表面风光,却转身屡屡被冷落。1957年又评了农模,成了焦点。两年后,他还进京参加国庆大典,走进大会堂,手心里都是汗。


仕途不顺的时候总比顺的时候印象深。1961年,当地形势变动,陈以梅被撤职。他嘴上说是“阶级敌人”捣的鬼,可谁知道队里有小团体,人心不齐,很多事说起来让人难堪。老百姓想看到他再带着种地拔高产,结果却被搁下,这事说轻松容易,其实哪儿那么简单。


有人说陈以梅是典型的老黄牛脾性,认准的理儿不撒手。1963年,他又回到台前,组织起合作社。粮食产量一度掉到谷底,再拉回五百斤,毛主席亲自批示。每一年的收成都被放大,但是收割完,分粮食那一晚,有人家还没分好,村头还是能听见吵架,怀疑“亩产数字是不是虚的?”谁能讲究周全?


1966年,特殊十年到来,人事起伏成为常态。陈以梅第二次被拿下,原因没写死,横竖是“怀疑成分”问题。可他的劳模身份,隔了没几年又让他顶了回来。1968年升成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后来还当了济宁市地委委员,那时候县委开的会比谁都勤,大家伙被折腾得团团转,心里也不安生。


可人事变幻,夹杂成败,尤其遇上“四人帮”,陈以梅有点拿不定主意,左右为难。他一方面执行命令,另一方面私下里常常愣神,自己干的事对不对?回头如果不跟紧路线,是不是早就倒下了?1976年,大浪淘沙,陈以梅第三次被撤职。这次罪名不再是模糊的“敌对”,实实在在成了“阶级报复”,好像突然之间,所有努力都成了过错。


1978年,陈以梅被判死缓,说他整人,影响很大。他家人急了,找关系反映,最后济宁市中院重审,定了12年有期徒刑。出狱后老家村民提起还是有点尴尬。有人说老陈冤枉,按做事的劲头他比大多数觉悟都高。可是,事情真有那么对头?又有人觉得,谁让你卷进那个圈,早干什么去了?


事实总是一半一半。1989年,他终于回村,没人再喊“劳模”,也没人再追着请教增产。这种落差大得让人喘不过气。有人偷偷议论,说不如出去打工。可八十多岁哪能再折腾,他只能守着宅子,偶尔进村头小卖部买包烟,知道的还算给他面子。说来陈以梅给时代推着走了大半辈子,最后也没再起新风浪。


1998年他病逝,一切都定了格。有人这就是能量枯竭的典型——不论再怎么努力,历史的浪尖过了,什么都得退回原点。可你细品,陈以梅一生都没机会真正放松过,从少年到老头,始终担忧些别人不肯在意的琐事,这人大概也有毛病。


这件事里,最出彩的未必是陈以梅参加了多少活动,不是因为他的身份有多高,甚至也不只是因为毛主席点名表扬过他。关键在于,他代表了一类农民出头的矛盾上升到顶点时如同炫目的样板,拐了个弯就成了被批斗的对象。模范人物频繁起落,到底是体制使然还是运气使然?很难说!


有个资料提到他名字性别成疑,聊起来陈以梅这名号像女的,实际上是七尺汉子。就连名字的归属感也成了模糊的谜。历史档案短缺,每一笔都像是被揉皱的老照片,无法呈现完整。可到底是谁编织的命运?说不清,他自己也说不清吧。


不过还是要再补一句,有人觉得陈永贵后来步步高升,陈以梅跌宕起伏。其实大环境不同,搭上旋风时你飘起来,不小心就摔得更狠。经验多了也没用。有性格、有运道,有时候就是差点火候。农民想跳出土地,风大了才有可能,遇上逆风,怎么熬也没用。


时至今日,农业依然有人做样板,但没有人像陈以梅这样反复沉浮。陈以梅这条线,看似偶然,实际代表了农村社会的复杂。权力场变幻,舆论场火热,到头来依然是土地最踏实。


故事讲到这里,不得不人做事到底能掰正多少?一辈子不见得就能盖好一座房。陈以梅的结局,落得平淡无奇,牌坊、荣誉、身份都碎在风里。可曾经火热过,也曾闪亮,这种命运,谁能讲出道理。


世上的农民多如牛毛,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封面人物。陈以梅的经历,是一出时代的折叠,能折几层没人能预知,谁又能这不也是种胜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