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武器知识话题,武器小编将带大家关注中国最新一代舰载战机歼-35的最新动态。

从央视前期公布的视频画面中可以看到,这架战机刚在福建舰完成弹射起飞与拦阻着舰,其隐身性能引发了广泛讨论——据传它的雷达反射面积仅相当于成人手掌大小,还搭配了中国独有的超材料技术,在雷达上几乎实现“无影”效果。

歼‑35在中国航母作战中的作用

过去大家常将F-35的雷达截面积比作“老鹰”,那如今的歼-35是否堪称“麻雀”?二者的差距似乎一目了然。战机的隐身性在空战中究竟有多重要?

我们以歼-35搭载的霹雳-15导弹为例,这款导弹的有效射程达200公里,且在印巴空战中已证实,确实能在200公里距离击落敌机。

试想一下,如果歼-35与敌机在200公里外相遇,它可以先发射导弹,之后凭借隐身性能脱离——此时敌机因歼-35的隐身特性,根本无法发现它。

歼‑35在中国航母作战中的作用

要知道,歼-35在200公里外的雷达反射面积仅如手掌大小,直到距离缩小至60公里,才会在雷达显示屏上呈现出“鸽子大小”的信号。

但关键在于,歼-35不会与敌机逼近到这种距离,它在200公里外完成导弹发射后,就会“射后不理”、掉头撤离。由此可见,隐身性对未来空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航母电磁弹射测试成功后,未来是否能搭载更多歼-35与无人机?这对区域战略及国际军事平衡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歼‑35在中国航母作战中的作用

中国目前已进入三航母时代,预计今年10月至年底前,福建舰将正式服役,届时可能同步宣布004型甚至005型航母的建造计划。

若后续航母采用核动力,004、005型的推进将使西太平洋地区的航母数量与美国形成抗衡。

要知道,美国不可能将所有航母部署到这一区域——通常一半航母需维修,另一半要承担全球部署任务,过去最多仅能在西太平洋维持两艘航母,且常因轮换出现“单舰部署”的空窗期。

歼‑35在中国航母作战中的作用

此外,在雷达技术上,中国也具备优势。海军舰载机搭载的有源相控阵雷达,采用碳化硅材料制造芯片,功率更大、探测范围更广、精度更高。

而美国目前仍在使用氮化镓雷达,要完成全体系替换至少需要3-5年。因此,短期内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雷达技术与军事平衡中,可能会落后于中国。

大家最关注的“雷达反射面积比手掌还小”这一特点,这一优势在实战中具体体现为哪些能力呢?

歼‑35在中国航母作战中的作用

在实战中,雷达反射面积小意味着歼-35被发现的时间会大幅推迟,敌方的应变时间随之缩短——简单来说,“我先发现你,你后发现我”,谁先获取目标,谁就掌握主动权。

空战节奏以秒、分为单位,歼-35凭借优异的隐身性,可能逼近至敌方近程防御圈时才被察觉,而此时它早已完成攻击动作,占据绝对优势。

更重要的是,现代空战已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系统化、网状化作战。空中预警机承担空中管制与数据链路传输任务,战机本质上是“武器载台”——发射导弹后,可在预警机的引导下精准打击目标,不同战机分工锁定不同敌方单位,形成协同作战体系。

歼‑35在中国航母作战中的作用

此外,歼-35的隐身性还能提升空对海、空对地渗透攻击的效果:其采用的“双面提花”结构可反射、吸收雷达波,搭配耐用的隐身涂层,解决了传统涂层易被雨水、高速气流磨损的问题,就像录音棚的隔音材料吸收声音一样,能将雷达波“吸收”或“散射”,隐身效果可达80%-90%,且使用寿命更长,作战效益与成本优势显著。

“双面提花”结构的灵感源自3000年前的丝绸织法,有人称其隐身效果能“碾压F-22”,这种说法是否合理?F-22的隐身设计又有哪些特点?

F-22作为美国空军的主力隐身战机,其隐身设计主要依赖“特殊角度外形”与传统隐身涂层——机身外形多为不规则棱角,牺牲部分流体力学性能以减少雷达反射,但这种设计对雷达波的散射效果有限。

歼‑35在中国航母作战中的作用

而歼-35的“双面提花”结构,从微观上看,机身表面并非完全光滑,而是存在细微的“粗糙纹理”,这些纹理能将雷达波(多为毫米级、微米级波长)进一步散射、吸收,即便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如云层、降雨),隐身涂层也不易磨损,稳定性远超F-22的传统涂层。

第五代战机的核心标准之一就是隐身,若不具备隐身能力,本质上仍属于四代机范畴。因此,现在的先进战机设计已摆脱传统流线型,更注重“隐身优先”的外形与材料搭配。

歼‑35在中国航母作战中的作用

福建舰已完成歼-15T、歼-35、空警-600的弹射测试,076型两栖攻击舰的电磁弹射也即将进行海试。

若076型能弹射歼-35与无人机,这将实现海上作战的“多元化运用”与“任务弹性调配”。航母与两栖攻击舰可根据任务性质,灵活搭配舰载机型比例:

歼‑35在中国航母作战中的作用

若执行制空任务,可增加歼-35的部署比例,凭借隐身优势夺取制空权;

若执行对海打击任务,可多部署歼-15T,利用其大载弹量实施火力打击;

若执行长航时侦察或高风险突击任务,可加大无人机的投入,降低人员伤亡风险。

例如,高风险任务中,无人机占比可提升至50%以上;制空任务中,歼-35占比可达60%;对海打击任务中,歼-15T占比可调整至40%。

歼‑35在中国航母作战中的作用

这种弹性调配能最大化作战效益——若仅有单一机型,无论执行制空、对海还是夜间打击任务,都只能依赖同一种装备,不仅作战效能受限,还需投入更多兵力才能达成目标。而有了多元机型搭配,海军在海上用兵的成功率与灵活性将大幅提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