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蒋介石把一生的威风和抱负,全都塞进那艘开往基隆的船,那一刻——他大抵也没料到会变成如今这样,下海归滩,黯然离开。可是他嘴上却还是那句老话,“要不是这两个人,我哪会丢了江山?”到底是哪两个人,能让昔日枭雄夜不能寐,反复喋喋?连他的随行秘书都说,去了台湾以后,老蒋骂人骂得更凶了。说实话,这样的人生巨变,不骂几嗓子,怕是咽不下那口气!
被反复咒骂的第一个人,是李宗仁。坊间讲他们异姓兄弟,说也曾肝胆相照,但实际这段关系自带几十年的扭曲和芥蒂。李宗仁作为桂系领袖,他有自己的盘算。最初老蒋拉拢李宗仁,明面上称兄道弟,各种送温情——送粮,送弹,送军火。旁人都看的明白,无论什么关头,只要有势力,就值得联手。可是联手毕竟是权宜之计,一旦局势生变,谁也不会往死里站队。
老蒋处处忌惮桂系。表面上他让李宗仁做副总统,实则想着以己之力牢牢把控局势,只是钟摆左右,算计来算计去,尾巴总也收不住。李宗仁自己倒也不傻。1948年国民党总统大选,他直接逆行插手,无论蒋介石态度如何,他自有打算。一句话:“委员长不帮我,我也有望。”明里挑衅,暗里博弈。
国民党的山头林立,根子其实在这儿。表面团结,背后较劲。李宗仁与桂系慢慢成了蒋系最危险的对手。选副总统那年,流言横飞,局里人和局外人都明白,这次是为后路布棋。李宗仁会退吗?不会,他就是要坐到副总统那个位置上。国民党已经像块酥糖,谁都敢伸手捏两下。结果李宗仁进去了,蒋介石面子上和气,心里一千根刺。
李宗仁后来还真做了副总统。表面温吞,实则下套,蒋介石只能咬紧牙,把身边的反蒋势力都盯死。可江山终究不靠一个人。战事失利,各路人马自扫门前雪。李宗仁趁乱提出“和平主张”,其实就是逼蒋下台。有趣的是,当时不少国民党高层也动摇了,纷纷响应。蒋介石没路可退,只能装作知进退,宣布下野。
结果老蒋自以为深谋远虑,实际早被李宗仁反将一军。可他偏偏不认输,于败退之前多次策划暗杀李宗仁,屡屡未果。反倒在台湾,李宗仁仍旧是心头的一根钉子。照现在大多数学者说法,有李宗仁在,国民党始终合不到一起。也许没有李宗仁,老蒋会慢慢自信些?可没有了李宗仁,另外一个“李宗仁”还会冒出来吗?事情也许没这么简单。
说到底,蒋介石嘴里痛斥的另一个关键人物,却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马歇尔。按理说蒋氏父子跟美国的关系不浅。早在抗战中,美国就援助了不少军火物资,这些年蒋介石的日记里,逢到硬仗保不齐就是念叨“找美国帮帮忙”。可惜现实总爱打脸。美国看得比谁都明白,始终不愿让中国全面内战,怕自己失了地盘,还怕得不偿失。
马歇尔横空出世,被美国派来调停。蒋介石一开始还真没揣测这么多,热情款待,谈笑风生。可第一句话就劝蒋解除敌对,别打内战。蒋介石憋了一肚子火。他等的不是这个,他想要的是美国全力支持。甚至还想着,让美国来打一仗?马歇尔却回美国后,直接对杜鲁门说,这人自负,不靠谱。就这样,美国给国民党最后一点支撑也渐渐撤了出去。
没有美国撑腰,老蒋几乎每打一次仗就等于送一次命,最后败退台湾。哪怕如此,老蒋还是赖在马歇尔头上:“都是他给我拖了时间,都是他坏了我复兴的计划!”那个年代的台湾其实很乱。美国人都不再像以前一样热情,偶尔来一次通电致意,背后算计仍在继续。也有的人说,马歇尔其实只是替美国背了黑锅,蒋介石明知如此也只能把气都撒在身上。
细细说来,蒋介石天天骂的这两人,背后多少情有可原,但要真说全都赖他们,倒未必不是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归根到底,国民党从头到尾就是一盘散沙,各方人马阳奉阴违,纸面上再怎么整肃,背后各有算盘。蒋介石太高看自己的控制,低估了别人多疑的心思。想一统江山,先得自己人想得一致,否则哪有希望。
国民党内部是团结表面文章。各路军阀的矛盾,老蒋不是看不见——每次会议,总有将领们争名夺利。李宗仁如此,白崇禧亦然。冯玉祥更不用说,一言不合就拂袖而去。归根结底,他们只为自己利益,打仗时也是得过且过。蒋介石自诩胸中有万全之策,其实缝缝补补,漏洞百出。有时他也明白,可一念自负,每场会后一番激昂,回来还是老一套。
反正一场大战下来,士兵不少,素质没几个。前方刚刚补齐的士兵,后方还在抓壮丁。听不懂命令,转头就把枪丢在一旁。管理混乱,风气涣散,作战不是靠纪律,而是一腔热血。热血用一次就凉一次。
还有将领,上上下下都想着升迁发财。抗日以后大把人自以为功勋盖世,耍大牌,各自为政。蒋介石强撑着,结果更被架空。相比之下,共产党的军队一令即行,队伍严明。国民党这边,几次大溃败,几乎都没能止住颓势。蒋介石的独裁梦,或许在南京那天就该结束。
当然,也有人说老蒋若是更聪明些,可以用人不疑,把这批军阀整合成一股绳。可往回简一想,不疑能行吗?信了会不会出事?他其实很怕。可怕有什么用?有用也就不会一步步走到台湾。
等到了台湾以后,蒋介石无数次检讨,查找败因,但始终没能在笔记里写下“自己”的错。他更愿意相信,都是李宗仁背后捣鬼、都是马歇尔中途捣乱。可问题的症结,早在几十年前已经种下。
可奇怪的是,外部崩溃,内部瓦解,最终责任归到个人?有时会觉得,不是体制不行,是人不行。可换个角度想,也有历史天命一说,这历史的洪流推着人走,个人也只能决定一点点。
晚年蒋介石一边痛骂,一边还是不得不把残存的权力和抱负交给儿子蒋经国。当年的“反攻大陆”根本只是风中一颗尘。台湾的政局岌岌可危,蒋家父子担起的只有守成。李宗仁退隐美国,马歇尔也已故去,江山依旧,客已凋零。
很多时候,骂人,是因为心里真的没招。张口闭口那两个人,其实是无力感的投射。真实的败因,藏在一句句牢骚背后。谁成想,历史转了个大弯,国共最后落棋成局。
局里人早已不再提那两人,全靠后人回味。历史本就是一锅混汤,哪个都不多,哪个都不少。到今天再听那一句,“要不是那两个人”,也只剩几分唏嘘。
这就是蒋介石江山易主的真相,换个角度看,他始终都没看清自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