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书记的路,真的有那么好走吗?你见过多少人,说得好听,干的时候却就是那么点意思。但廖志高这个人,在四川,他是真把心掏了出来。成都这场纪念会,是2013年夏天,廖老百岁冥诞。听说现场来了不少老人,说起往事时,都绕不开这个“廖书记”。

他是原四川省委书记,当过三个省的一把手,晚年主动反思过去错误

你要说廖志高的人生,那真不是一帆风顺的样子。他从小是冕宁人,一个四川小地方出的孩子,青年时就去了西昌念书。很多人讲,时代造就英雄,但有时候英雄也是被逼出来的。他那会儿读书条件一般,师范学校里,书刊可能还是传着看的,革命思想也不总是那么阳春白雪。廖志高偏偏就受了影响,少年看事很认真,什么运动都往前冲,读书之外,热衷学生运动。你说现在的孩子,怕是没那个气魄。

到了1934年,廖志高做了个决定,投身共产党。这不是说说那么容易,那一年风云变幻,随时都有可能丢了性命。没几年,长征开始,说是红军千里奔走,实际上,脚下全是血与汗。廖志高一路跟着走,抗日战争时也在前线,就是真刀真枪,和敌人对着干。后来解放战争,毛主席都对他说了不少好话,称赞他能扛事。这种认可,搁谁都得记一辈子。

他是原四川省委书记,当过三个省的一把手,晚年主动反思过去错误

新中国成立前头,毛主席提名廖志高管西康,能被这样点名,说明毛相信他行。刚到西康时,其实谁都心里没底,山高路远,地势复杂,胡宗南的残兵还在窜动。廖志高不太多话,捋袖子,带队把胡宗南那点残余部队收拾得服服贴贴。西康解放,百姓总算盼来了安稳。你问当地人,那几年什么最要紧?不是富足,而是先能活下去。

很快,川、康合并,廖志高成了四川省委书记。这官位不低,但四川是出了名的麻烦省,大河大山、灾荒、成千上万农民。到了“大跃进”,天灾人祸全压下来,四川从1959年起,经济陷入困局。说句心里话,谁坐这位子都睡不踏实。

他是原四川省委书记,当过三个省的一把手,晚年主动反思过去错误

廖志高的风格是,错了就认,掖着藏着不是本事。1962年,所谓“七千人大会”,他带头报告,直接讲去年几年干的那些不妥,指标压得太高,公共食堂拖太久,科教文卫瞎搭。报告讲完,底下干部都嗡嗡议论,有人佩服他的胆量,有人心里发憷。其实认错的话,搁领导嘴里就像刀割肉,有时不比打仗轻松。

会后没两天,廖志高就下乡,亲自去雅安,和干部们聊,问到底怎么种地、能不能多留点粮。每一个乡镇看得实打实,他要求征购任务得踩实地,不能拍脑袋。私下里,干部有的吐槽“廖书记太啰嗦”,但多数人觉得他是来帮忙不是搅局。他倡议发展家庭副业,给困难户多一点关照。三年难关,干部确实硬气了不少。

他是原四川省委书记,当过三个省的一把手,晚年主动反思过去错误

话说回来,这样的人,命运也太难周全。后来运动风潮起,廖志高被批斗,冤枉吃了大亏。有段时间,他压根没了自由,人们传说“廖书记被关着”时,大家心里都犯嘀咕。说是非有时,哪有个定数?

等到1974年,他重见天日,转去福建当“一把手”。那是第三回站到省级头牌的位置了。福建当时烂摊子多,老同志被整得七零八落。廖志高不怕事,启用了一拨受冤的人,把劲都用在恢复工农业。政策落地了,福建渐渐有了底气,为后面的改革开放打好地基。你说这个人,真是到哪儿都得操心。

他是原四川省委书记,当过三个省的一把手,晚年主动反思过去错误

到八十年代,身体不支,回北京做了顾问。但四川,是放不下的。哪怕在疗养院,还是关注本地的事——尤其“三年困难”那些烂账,听别人一讲,他就心如刀割。有时老同志来北京找他,两杯茶下肚,往往都是“那年那事”,几句苦笑、一声长叹。或许,他半夜翻旧档案,真是为四川心里放心不下。

九十年代,廖志高在成都找了些老干部,坐在一起聊粮食调度。那几年,四川粮食年年减产,调出任务却更重。很多农家,吃不饱饭,还得“上供”外省。细节不用多说,你去问当年农村老人,可能一句话就够呛。廖志高念念不忘,觉得当年省委政策失误,“公共食堂解散太晚,自留地放得太迟,反瞒产搞走了样”——这些都不是小错,全是百姓的灾祸。

最痛的还是,三条失误,给川人添了多少苦。廖志高至老都觉得,错了就要承认,不能糊弄过去。有个老干部回忆:“廖书记后来最怕重复老路,逢人都说,别再让四川人遭难。”

故事到这,人是不是就完了?其实未必。廖志高到老,常常回头看,反省自己,担心后人又走弯路。他为四川操过太多心,但四川的路,还长,还要后来的人自己走。我们常说,历史没忘记那些认错、抗难的人,可是,他们的心结,真的有人能懂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