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讲,“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
过去几年,美国对中国的芯片产业那是铆足了劲儿地折腾,又是拉清单又是搞封锁,恨不得把中国打回算盘时代。
他们以为卡住了中国的“脖子”,就能高枕无忧。
可如今,风向变了,中国反制牌一打出来,直接戳到了对方的“七寸”。
事实证明,中国对于美国的反制,效果好得有些不可思议。
中国的反制都有什么呢?
首先是航运圈震动最大。
2025 年 4 月 17 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关于对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业 301 调查措施。
决定自 2025 年 10 月 14 日起,对中国企业拥有或经营的船舶、中国籍船舶及中国造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
其中,对中国拥有或运营的船舶,从 2025 年 10 月 14 日起,费用为每净吨 50 美元。
美国这么做,中方自然也不会留情,作为反击,交通运输部于 2025 年 10 月 10 日发布经国务院批准。
自 2025 年 10 月 14 日起,对美国的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拥有船舶所有权的船舶,美国的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运营的船舶等符合条件的美国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
首阶段标准为每净吨 400 元人民币。
如今已经对峙一个多星期了,影响已经逐步出现,中方已经拿下第一血。
据相关报道,中国对美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后,美国美森航运公司的 “曼努凯” 号集装箱货轮在 10 月 14 日中方特别港务费生效当天完成卸货作业,最终被收取 446 万元人民币费用。
更关键的是,因为害怕被中国征收特别港务费,以航运巨头马士基为首的航运公司都开始纷纷对路线做出了调整规划。选择在第三国卸货换船来规避中美两国的特殊港务费。
除此之外,10月17日路透社报道,随着中美关税战的收紧,美国存储芯片巨头美光科技将退出中国数据中心业务,停止向中国数据中心供应服务器芯片。
这样的消息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要知道,据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美光科技在上一财年来自中国大陆的收入约为 34 亿美元,占其全球总收入的 12%。
那么它为什么要退出?
美光之所以咬牙退出中国数据中心服务器芯片市场,核心就是被 “安全红线” 和 “本土竞争” 双重夹击,实在撑不下去了。
2023 年的网络安全审查堪称关键一击 —— 中国网信部门经过严格核查,明确认定美光产品存在 “较严重网络安全问题隐患”,直接要求国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全面停止采购。
这一下就掐断了美光的核心客户渠道,电信、金融、能源等关键领域的订单瞬间清零。
让它眼睁睁错过中国数据中心的爆发式增长期。
要知道,这几年中国数据中心投资热度空前,2023 年计算型数据中心投资直接猛增九倍,达到 247 亿元人民币,这样的黄金机遇期,美光只能无奈缺席。
更雪上加霜的是,中国本土存储企业早已迎头赶上,彻底终结了美光的竞争优势。
DRAM 内存领域,长鑫存储推出的 DDR4、DDR5 芯片以及 HBM 高带宽内存,性能足以对标美光产品。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既然有性能不差、供应更稳定的国产方案可选,自然会优先选择 “自家货”,美光的市场份额被一步步挤压,订单量持续萎缩,最终选择退出该业务领域。
无独有偶遭遇同样待遇的还有英伟达,10 月,黄仁勋在城堡证券举办的活动上表示,受美国政府出口管制影响,英伟达在中国人工智能市场的份额已从 95% 降至 0%。
目前英伟达 100% 退出了中国市场,他还强调,美国实施的政策导致美国失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
那么为什么芯片巨头纷纷在华倒下呢?
和美方的出口管制有关,导致资本市场避险情绪上升,企业的投资扩张受到影响。
10 月 9 日通过商务部发布两项稀土相关公告,将反制的触角延伸至全球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新规核心:规定境外组织和个人在向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特定物项前,必须获得中国商务部颁发的两用物项出口许可证件。
例如,含有、集成或者混有原产于中国的特定物项且在境外制造的相关物项,若原产于中国的物项占境外制造物项的价值比例达到 0.1% 及以上,就需许可才能出口。
在看美光退出再看美光的退出就清晰了,虽然它在声明中提到了中美关税战和自2023年起受到的网络安全审查,外界分析:
真正的原因,是中国刚刚出台的稀土新规。
别忘了,高端存储芯片的制造离不开稀土,稀土在其中具有关键作用,从芯片制造的前端到后端,稀土元素无处不在。
当最关键的原材料供应随时可能被切断时,继续硬撑等于把身家性命交到别人手里。
美国不是没有想过脱离,之前一个声势浩大的“补链计划”搞起来了。
被寄予厚望的,是美国本土唯一的稀土生产商——MP Materials公司。
这家公司在加州有个矿,能挖出稀土矿石,但最要命的环节——分离和提纯,还得千里迢迢运到中国来加工。
MP Materials当然不甘心,砸下重金,雄心勃勃地要在美国本土建分离工厂。
可计划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为什么搞不定?
稀土分离这活儿,看着简单,其实是个技术和工艺的“黑箱”。
不同矿区的稀土混在一起,怎么把十七种元素像分豆子一样一个个精准地分出来,还保证极高的纯度。
这背后是几十年的工艺积累和无数工程师的血汗,这不是砸钱就能速成的。
中国掌握全球 90% 的稀土提纯专利,萃取纯度高达 99.9999%,而美国的技术停留在半个世纪前,纯度仅 99.5%,成本高出 2.3 倍。
一位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专家私下都说:“我们严重低估了从矿石到高纯度氧化物之间的那条鸿沟,这需要的时间和金钱,将是中国的数倍。”
还有就是环保。稀土分离会产生大量含有酸、重金属甚至微量放射性物质的废料。
在中国,我们有成熟的、规模化的处理体系,成本可控,但美国光是处理这些废料的成本,就足以让整个项目赔掉底裤。
所以,美国重建稀土供应链的努力,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技术和环保的双重泥潭,动弹不得。
美国自己想补链补不上,而中国的反制大棒砸下,不仅烧到了美国自家后院,还直接越过大西洋和太平洋,烧到了他最铁的盟友家里。
欧洲的德国,就第一个感觉到了“切肤之痛”。
德国有个国宝级企业叫蔡司(Zeiss),光学领域的王者。
荷兰阿斯麦(ASML)能造出顶级的EUV光刻机,离不开蔡司提供的独家镜头系统。
可以说,没有蔡司的镜头,阿斯麦的光刻机就是一堆废铁。
但问题来了,蔡司制造这些高精度镜头,需要一种特殊的光学玻璃和涂层,而生产这些东西,又离不开几种关键的稀土材料——“镧”和“铈”。
尴尬的是,这两种稀土的全球精炼产能,超过92%都在中国。
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条例一收紧,蔡司立马就感觉到了寒意。
这场风暴同样让欧洲的“光刻机之王”阿斯麦(ASML)感到后背发凉。
这家垄断了EUV光刻机的巨头,如果上游的镜头都供不上了,他的光刻机还怎么卖给台积电和三星?
倒霉的不只德国人。在大洋彼岸的日本,同样有一家巨头坐立不安,它就是东京电子(Tokyo Electron)。
这家公司在半导体设备领域的地位,仅次于应用材料和阿斯麦,尤其在涂胶/显影和刻蚀设备上,几乎是垄断性的存在。
而这些高精尖设备里的核心部件,比如等离子发生器,又大量用到了“钇”、“钪”等稀土元素。
中国的管制政策一出,东京电子的CEO就在财报会议上公开承认,公司正在紧急评估“地缘政治因素对关键零部件供应的长期影响”。
所以,下一个轮到阿斯-麦和台积电了吗?答案几乎是肯定的,但不是以一种直接制裁的方式。
这是一条精密的“多米诺骨牌”链条。中国控制着最上游的原材料,影响了德国蔡司和日本东京电子这些设备核心组件的供应商,进而威胁到荷兰阿斯麦的设备生产。
最终,这条压力链会传导到最末端的芯片制造商——台积电。
台积电就算有再先进的工艺,没有光刻机、没有刻蚀机,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未来的科技竞争,已不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对全球供应链影响力的竞争。
而这一次,中国正从“规则接受者”,稳步走向“规则制定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