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中人”(2014 - 2024年过渡期退休的 folks),很多人第一反应是2014 - 2016年退休的那群人退休金核算容易出岔子。但实际上,2022 - 2023年退休的“中人”,也可能因为各种细节问题,在退休金上出现隐性差距,这事儿值得好好扒一扒。

2014年养老改革拉开序幕,“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逐步过渡”的规则定了下来。头几年,2014 - 2016年退休的“中人”确实遇到不少糟心事儿,新核算系统刚上线,个人账户、过渡性养老金这些新模块的数据没理顺。就像有个老张2015年退休,按老办法能拿5600元,新办法第一次核算只发了5200元,后来费了不少劲才补发到位,这种情况当时挺常见。

可时间到了2022 - 2023年,情况又有了新变化。一方面,养老金计发基数每年都在调整,各地公布时间还不一样;另一方面,“中人”的视同缴费年限认定、职业年金账户管理也越来越精细了。

举个例子,李姐2022年从某市直事业单位退休,工龄38年。她本以为自己的退休金是老办法和新办法比一比,哪个高按哪个来,再加上过渡性补贴。可实际核算时,因为她单位的职业年金缴费记录有几个月和工资台账对不上,职业年金部分核算就延迟了,第一次拿到的退休金比预期少了近800元。后来花了3个月补材料、核对数据,才把差额补上。

还有王哥,2023年退休,他之前在企业干了5年,后来考入事业单位。按照政策,他的视同缴费年限得把企业和机关事业的经历结合起来认定。但因为企业的社保缴费记录和事业单位的档案信息没衔接好,他的过渡性养老金核算拖了两个月,这期间只能按临时标准领退休金。

为啥2022 - 2023年退休的“中人”也会遇到这些问题呢?

首先是养老金计发基数的时效性问题。比如某省2022年的养老金计发基数到2023年3月才公布,那2022年下半年退休的人,就得先按2021年的基数预发,等新基数出来后再重新核算补发,这就导致他们的退休金有一段时间是“不全”的。

其次,职业年金和个人账户的管理越来越精细了。现在对缴费基数、缴费年限的核对比改革初期严多了,只要有一个环节的数据不对,就会影响退休金数额。

另外,人员流动多了,视同缴费年限认定就更复杂了。像那些有企业经历、跨省调动的“中人”,工龄构成复杂,需要把不同阶段的社保数据整合起来,稍微有点疏忽就会影响核算。

那2022 - 2023年退休的“中人”该怎么维护自己的权益呢?

第一步,退休前主动核对自己的档案和社保缴费记录。特别是有过企业工作经历、跨省调动的,得确保每一段工龄都有材料证明。

第二步,退休后密切关注退休金发放。要是发现首月发放金额明显低于预期,别慌,先去当地社保部门查核算明细,看看是基数、数据衔接还是职业年金的问题。

第三步,把工资条、社保缴费凭证这些材料保存好。万一要补正信息,这些都是证据。

说到底,机关事业养老改革的过渡期,就是新旧制度在磨合。前几年是系统搭建的“粗磨合”,最近两年是数据精细度的“细磨合”。咱们“中人”在这个过程中,得理解政策的复杂,也得主动去盯着自己的权益。

机关事业退休“中人”,除了早几年的,2022 - 2023待遇账也得清楚

你身边有2022 - 2023年退休的机关事业人员吗?他们的退休金核算顺不顺利?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或者经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