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23日拂晓,可别让他们三个月得逞,我偏要把这场仗拖成他们十年的噩梦!”窑洞里,45岁的毛泽东拍拍桌面,半带玩笑又透着倔劲。这句话隔着薄雾飘进院子,警卫员愣神两秒,才意识到主席刚刚完成了一场重要推演。

自卢沟桥枪声炸响,全民族都在寻找生存的出口。有人悲观到极点,觉得亡国不过指日之事;有人乐观得离谱,相信日本油弹枯竭后就会灰溜溜滚回去。两种情绪不同,却一样缺少冷静的计算。毛泽东不愿跟着情绪走,他要当那只把棋盘整体搬上桌的手。

彼时的日军正以闪电速度南下,南京、济南相继沦陷,国人在惊恐中把希望寄托给西方调停。历史记录了“强国干涉”的先例,可1930年代的欧洲本身危机四伏,没人真有空替中国撑腰。外部幻想一戳即破,内部又互不信任,抗战前景模糊得令人心悸。

毛主席在45岁时的一大推演,堪称千古第一阳谋,犹如站在上帝视角

延安缺衣少药,却不缺思考。毛泽东拿起铅笔,一边翻旧报,一边核对红军时期积累的战斗数据:地形、兵员、粮草、人心,他像一名冷静的会计把亏盈算清。十天后,一部五万余字的手稿出炉,他把它命名为《论持久战》。这不是关起门来的纸上谈兵,而是给所有抗日力量“配方向盘”的说明书。

书里的核心判定很简单:中国不能速亡,也不会速胜,战局必然拉长。可要把这句话变为被全国上下接受的共识,非得拿出铁证:人口与土地意味着深不可测的战略纵深,日本的工业与资源却撑不了无限消耗;中国打的正义之战能够调动国际同情,日本打的侵略之战则在道义上日渐孤立。逻辑链条一环扣一环,让人难以反驳。

运动战被摆在首位。阵地战无可避免,却绝不能变成拼刺刀的消耗局。敌人长于集中兵力求速决,中国军队就要化整为零,打一枪换一个山头。八路军的平型关伏击与此吻合,国军的台儿庄会战亦能为佐证,毛泽东给出了容易被基层部队理解的实战范例。

毛主席在45岁时的一大推演,堪称千古第一阳谋,犹如站在上帝视角

更有意思的是,他不是简单地强调杀敌数量,而是强调“保存自己、消耗敌人”这八个字的权重变化。防御阶段侧重保存,相持阶段侧重消耗,反攻阶段才集中歼灭。三段式推导像阶梯,每上一级都建立在前一级达成的条件之上,看似明白无奇,用在当时却石破天惊。

手稿一开始只打算内部宣讲。结果越讲人越多,窑洞挤满了延安干部,连做饭的大娘都推门偷听。6月伊始,演讲稿整理成册,在《解放》杂志刊出;7月,《新华日报》连载,消息像长了翅膀飞到大后方。蒋介石发火让人去弄原件,自个儿圈圈点点写满批注;白崇禧拿到后要求师以上军官必读,傅作义拍桌惊叹“这才叫拿主意”。

毛主席在45岁时的一大推演,堪称千古第一阳谋,犹如站在上帝视角

有人质疑:理论再精妙,也只是文字。可战场反馈极快。晋察冀根据地开始主动袭扰日军交通线,山东的游击队忽然多了联动配合,桂系部队在广西北部运用机动防御,让日军付出了前所未有的代价。消息传回东京参谋本部,高层不得不抽调更多兵力守后方补给线,原定的华中大扫荡计划被迫推迟。阴差阳错,持久战的齿轮就此咬合。

《论持久战》被译成英、法、俄、德、西班牙等版本,丘吉尔办公室、莫斯科红场的总参谋部都能见到它的缩印本。外电评论称这部著作为“东方丛林中的兵学新声”,不乏夸张,却说明其影响已越出国界。华盛顿情报官员甚至把它列为研判东亚战势的必读资料之一。

日本也不是没读过。情报机关抢在8月就把中文原件送到东京。参谋本部开了三次对策会,得出的结论倒也直接:既然中国准备打消耗战,就得在资源总量上碾压过去。然而,资源就是算术题。日本列岛缺油少铁,东南亚通路被美国、英国盯死,想追加也无米下炊。于是只能把算盘敲得更响,却拦不住战线越拉越长。

毛主席在45岁时的一大推演,堪称千古第一阳谋,犹如站在上帝视角

不得不说,《论持久战》不仅是一部军事理论,更像一把照妖镜,把战争的本质、各方的底牌都照了个通透。它让国人看见胜利的可能,也让敌人察觉失败的必然;让动摇者踏实,让激进者冷静;既是战略蓝图,也是政治宣言。倘若把抗日战争比作一盘规模空前的大棋局,那么这本小册子就是先手定式,后续变化虽纷繁,却逃不脱它画出的谋略框架。

从45岁的延安窑洞到8年后重庆和平谈判,再到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声庄严的宣告,《论持久战》里的推演一环不差走到了现实。有人说它是千古第一阳谋,犹如上帝视角;或许更贴切的形容是:它替中国人民点亮了一束足以穿透黑暗的灯,而这束灯光从未熄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