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30年代,伴随航空技术的迅猛进步,各个大国的空军不得不竭力跟上彼此的节奏。时常才研究出令自己颇为满意的成果,转天就发觉被实力更强的对手赶超了。
D510采用的法国和民国空军涂装样式
就像法国空军的D510系列战斗机,绝对是这类悲剧情形的典型代表。它在设计伊始颇为新颖,然而受经济萧条和预算短缺的影响,导致产能极为低下。最终被几乎所有对手甩在身后,很难在时代的缝隙中找到展现自身的机会。
D500战斗机处于飞行测试的早期阶段
在1930年的时候,法国空军就启动了现代化进程的招标工作,期望得到一款采用全金属结构的快速单翼战斗机。如此一来,既能够拦截时速不断攀升的高速轰炸机,又能够在常规战斗里和传统双翼机协同作战。经过一场不算激烈的竞争,老牌飞机制造商德维汀的D500方案胜出,并在三年后拿到了首批60架的宝贵订单。之后又陆陆续续生产了30多架,成为法国空军历史上首款正式的单翼战机。
D500拥有早期单翼战斗机的所有特点
D500作为典型的早期单翼战机,有着线条硬朗的流线型外壳以及固定式起落架,还采用了悬臂式结构来强化机身结构。其配备的一台功率达515千瓦的V12活塞发动机,能使战机速度轻易突破每小时300公里。虽然没有封闭式座舱,但它具备完善的制氧和通讯系统,这有助于在必要时将飞行高度提升到一万米。就连座椅也可进行上下幅度的调节,方便飞行员在降落时能更好地看清前方情况。只是在火力方面稍显逊色,仅配备了中规中矩的2挺7.7mm机枪和2挺7.5mm机枪。
长达30年的经济低迷,致使D500系列的生产效率极为低下。
不过,独特的历史背景,注定D500的命运会极为坎坷。先是一战创伤与经济大萧条的双重打击,使得法国军队难以得到理想的预算额度。众多民间供应商也面临破产危机,只能单纯依靠政府项目维持生计。这导致的产能严重匮乏,直接对本国空军的全面装备产生影响,也不利于厂家通过争取海外订单来分担成本。因此,除了向委内瑞拉空军提供的3架外,这款D500几乎得不到任何海外买家的青睐。
相较于原版的D500,升级版的D510在性能方面有诸多提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德维汀公司针对局势的变动迅速做出反应,于1934年推出了改进版的D510战斗机。和原版D500相比,由于换装了功率达640千瓦的新型发动机,这款战斗机的最高航速提高到了每小时400公里以上。此外,机鼻位置安装了1门20mm机炮,替换掉了原本作用不大的2挺7.7mm机枪。不过,受限于低效的生产能力,这款战斗机直到1936年末才逐渐开始在空军服役。其数量仅有88架,甚至比原版机群的规模还要小。
D501 这款产量最多的产品对火力系统做出改进,同时保留了原本的发动机。
除此之外,存在一种处于两者中间的D501,曾当作过渡产品被空军和海军同时采购了160架。它的主要特征为运用了和D510类似的火力配备,不过仍然保留着D500的旧款发动机。故而在飞行性能上没有得到提升,几乎没让任何人关注到。只是依靠法国在东欧地区的长久运作,才被规模不大的立陶宛空军购入了14架。
D510样机正在接受英国皇家空军的测试
1936年,德维汀公司曾有意参与英国项目的竞标。然而,对方仅对1架飞机开展了测试,便认定该飞机无法适应当代战争。鉴于当时皇家空军所拥有的斗士飞机,最高时速已超400公里,如此判断显然是有一定依据的。
在与德国的BF109对抗时,法国的D510毫无优势可言。
第二年,满怀自信的法国人带着D510参加苏黎世航展,然而却被其他欧洲同行当场羞辱。虽然宣称航速能超过400公里,但在实际比赛里,其时速仅有321公里。它不仅被时速达到388公里的德国BF109打败,甚至还比不上时速370公里的捷克B534双翼机。法国空军这时才恍然大悟,明白多年前的创新设计已无法抗衡时间的推移,于是开始着手研发更出色的D520和MS406飞机。不过,在这些努力取得成果之前,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就已开始被现实无情地打击。
D510 加入了西班牙共和派空军
在同一时间,南方邻邦西班牙掀起了一场残酷的内战。内战里的共和派空军主要依靠苏联给予军事支援,还通过多种途径购置了7架D500和2架D510。这些飞机于37年被送到前线,使用者很快就察觉它们存在性能方面的不足。原本这款飞机的设计用途是作为截击机,然而当时的西班牙人已经拥有时速达395公里的伊16单翼机,就连用于空中格斗的伊15双翼机最高时速也能达到367公里。这样一来,这些法国飞机只能被分配给二线部队去应对海上目标,直至战争结束都没有留下任何空战的相关记录。
在1938年至1939年期间,D510被编入民国空军。
没过多久,战争的阴霾也在遥远的东方渐渐浮现。随着抗日战争打响,原本仅有91架战机的民国空军迫切需要各类新装备,以弥补高强度作战带来的损耗。除了苏联大力援助的装备外,还有英国皇家空军的末代双翼机“斗士”,以及法国空军正打算逐步淘汰的D510战机。或许是害怕自家产品在海外市场再遭羞辱,法国人这次还派遣了志愿飞行队来操作这些战机。不过,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向购买方展示产品性能,而非在买家危难之际伸出援手。所以,这批志愿者普遍被视作缺乏战斗意志的混混。即便有人曾尝试让民国空军的霍克3双翼机与D510协同作战,依旧难逃尖锐的批评,甚至在几十年后还不断被人指责。
虽说评价欠佳,民国空军依旧竭尽全力维持手头的两个D510中队。
诚然,对于装备极度匮乏的民国空军来说,这批到货速度奇慢的D510依然有着重要意义。1938年,法国志愿者被劝返后,24架该型飞机被重新整编成2个中队,专门部署于重庆,以对抗日军的96式中型轰炸机。在此期间,还取得过击毙海军大佐的优异战绩。然而,20mm机炮在俯冲机动时易出现卡壳问题,所以只能采用更为传统的平面迎击战术,这极大地降低了作战效能。直至1940年零部件即将耗尽,才被姗姗来迟的美制P40顺利取代。
D510 曾有对日本海军项目进行投标竞争的规划
到了如今这个地步,D510被完全淘汰已然是确定无疑的事情了。法国空军作为D510的主要使用者,由于后续飞机的研发和采购进度过于迟缓,只能大量选用美制P36的外销版本霍克75来维持战斗力。1940年,购买过D501的立陶宛被侵占,那些看上去颇具复古风格的法国飞机也随之落入苏军手中。苏军仅留下1架进行了简单测试,就把剩下的缴获飞机都闲置一旁不再使用。另一个进行测试的是日本海军,他们也发现D510比不上自己的96式战机,所以婉拒了法国厂商参与竞标的提议。
在1940年,D510机群基本已被推选到二线使用
最终,驾驶那些飞机投身战场的依旧是法国人。在当年打响的法兰西战役里,剩余的D510机群不得不匆忙脱离二线训练岗位,去执行一些相对不太重要的防空任务。然而,性能太过落后,再加上法国飞行员陈旧的战术观念,使得偶然相遇都会演变成近乎单方面的屠戮。在仅42天的战争期间,最后的57架D510累计有30架被摧毁或俘获,剩下的也被维希政府集中起来销毁。就算是此前派往北非殖民地的中队,也在一年内全部退役。
外购的美制H - 75替代了大部分D510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法属西非的首府达喀尔,有最后一个中队的D510战机仍在艰难支撑。1940年9月,他们遭遇了曾经盟友英国人发起的预防性讨伐行动。所幸双方的空战不算激烈,所以没有留下任何值得提及的损失记录。一直到1941年末,这些战机才最终被战争爆发前采购的霍克75战机完全替代。
D510所遭遇的不幸,仅仅是20世纪30年代航空科技发展状况的一个写照
实际上,在整个30年代,像D500 501 510系列战机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极为糟糕的经济状况与飞速发展的技术相结合,常常会让这类过渡产品的短暂风光化为泡影。只是由于法兰西至今仍保有大国地位,才会引发后人诸多与之相关的回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