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即将在天津举行,此次峰会会期为两天,参会阵容十分强大。
中方已公布参会名单,同时有22位外国领导人确认出席,其中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印度总理莫迪、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等;上合组织观察员国蒙古国的领导人也在参会之列;对话伙伴方面,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柬埔寨首相洪玛奈等将到场。
值得关注的是,印尼国防部长普拉博沃、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越南总理范明政等并非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周边国家领导人,也选择在此次峰会举办的时间段来华。
国际组织层面,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将前往中国,与上合组织秘书长、东盟秘书长等一同出席峰会。
就规模而言,此次峰会被多方评价为上合组织成立以来体量较大的会议之一。
从时间安排来看,此次上合组织峰会结束后,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就会紧接着举行,不少外国领导人显然会借着这个“顺路”的机会,把出席多边峰会和参加纪念活动这两项行程整合起来完成。
就在峰会相关的氛围逐渐升温时,美国方面有了动作。华盛顿宣布,以“为伊朗原油运输提供便利”为理由,对13家企业和8艘油轮实施制裁,其中还点名了两家中资公司。这条消息公布的时间节点很值得琢磨:制裁名单公布后没多久,峰会就进入了倒计时个位数阶段。美国摆出这样一个看似是“正当执法”的举动,其针对性不言而喻。对内,美国是想传递“自己对伊朗态度强硬”的信号;对外,则是在表明“对中国也不会手下留情”。而对于参会的各个国家,尤其是涉及能源、航运、金融服务相关链条的公司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明确的“别和相关方面走得太近”的警示。
美国这波操作的目的,没必要用虚无的猜测去解读。其制裁手段还是老套路,本质上是通过二级制裁来形成威慑,核心是让第三方产生顾虑:比如交易用什么货币、清算走哪条通道、船只挂什么国旗、由谁来承保保险、在哪个港口停靠,这些环节中的每一个都可能被美国纳入所谓的“执法范围”。这一点,从美国过去针对伊朗、俄罗斯的执法案例中就能看出,它对这一整套操作链条已经摸得很熟了。但问题是,现实的发展似乎并不利于美国:越是临近这类大型多边场合,反而越容易推动各国更快地去探索“去风险”的替代路径。
我更关注的是这次峰会主题里“务实对接”的意味。像能源运输怎样能更稳定?航运和保赔业务怎样能更抗冲击?金融结算怎样既能合规又不被单一节点牵制?这些事从来都不是靠喊口号就能解决的,得有一整套技术层面的细节来支撑。比如说,通过多节点来承担运输,能把被执法的风险分散;进行分层再保险,能降低单个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暴露;清算网络做好冗余设置,能降低出现“卡口”的概率。把这些问题放到上合组织的对话场合里,讨论的就是能实际操作的工程性问题,谁来提供额度、谁来提供通道、谁来承担担保、谁来做风控模型,谈得越细致,就越容易落到实处。
再看美国这边的政治逻辑。国内经济和民生方面的议题压力摆在那儿,所以需要在外部有“能看到的强硬动作”来稳住支持者。制裁这种手段既成本低又显眼,还便于在社交媒体上营造相关叙事。但制裁的边际效力会逐渐减弱,这一规律过去几年看得很清楚。美国确实能让部分企业感受到压力,可当对方把贸易金融、结算、保险、港口服务、航运代理这些环节一个个加固之后,再用制裁这把“锤子”落下时,产生的影响就没那么大了。如果美国不把执法的范围拓宽到“重构行业规则”的程度,只靠“点名式”的制裁清单,顶多只能起到短期威慑作用,想要改变多边合作的基本局面很难。
更值得注意的是另一种错误想法:好像只要多边会议规模够大、来的领导人够多,复杂的问题就能靠着“热闹”给解决了。其实热闹只是个敲门的引子,不是能治百病的药。那些实实在在的分歧,比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相互牵制、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老矛盾,不会因为在会议现场握了握手就彻底消失。古特雷斯的作用,更像是去找出“能谈的空间”,把不同议题里“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往前推进一步。至于愿不愿意谈、谈到哪一步停下,都得有时间磨合,也得有各自的筹码。
对于企业和资本市场来说,该提醒的还是得提醒。合规方面的筛查要提前做,别拿着过期的名单去搞风险控制;合同里得把制裁触发的条款、替代的履约办法、币种切换的机制写明白;保险上,尽量采用多个承保人加上再保险分层的方式;清算和支付环节,要准备好多币种和区域通道;高敏感的业务,得拿到独立的法律意见和贸易信用保险。这些都是需要多做一步的事,虽然麻烦,但能把不可控制的情况变成可管理的。从政策层面看,跨境支付互联、贸易金融数字化、供应链可追溯这些基础设施,补得越快,就越能把外部的冲击在系统内部消化掉。
有人问,上合这次会不会“扩大成员”?我这儿没有官方消息,扩员这事儿还得接着看。但从受邀国家的情况来看,大家都盼着上合能在经济合作上扛起事儿。这种平台能吸引人,不靠喊得多响,关键是能不能拿出实实在在的合作办法——比如让货币互换更顺溜、给稳定的信用支持、监管层面对话更透明、有能照搬的项目模式。只要这些能推进,扩不扩员,其实没那么重要了。
我也想说明白:上合不是反美俱乐部,没必要用标签来划界。把多边机制简单说成“反谁”,是图省事。多边合作是各方基于自己的利益做出的理性选择,谁能在能源、粮食、基础设施、产业升级这些事上拿出更好的方案,谁的影响力自然就大。美国要是真担心所谓的“各国对华靠拢”,完全可以在公开透明的规则里比一比谁的方案好,而不是靠“峰会窗口期搞制裁”来打乱节奏。老这么干,外界只会更担心自己被“误伤”,然后离美元结算和美国的司法管辖越来越远。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保险和港口服务的敏感性越来越高了。很多人盯着航运和油轮,其实保赔协会、再保险的层级、港口装卸和代理这些环节,都可能被当成执法的“突破口”。这也是为什么区域内的再保险能力、港口的数字化和合规体系变得重要起来。只要把这几环做扎实了,企业就能把风险从“没法躲的结构性风险”降到“能算出成本的可定价风险”。这不是喊口号,是一项项基础工作攒出来的。这次峰会要是能把这些实际的议题变成明确的行动路线图,就算不对外大张旗鼓地说,也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古特雷斯这次来,我更看重他“协调者”的角色。他既要和大国沟通,也得照顾到中小国家的想法。上合这个场合里,有俄罗斯、乌克兰这样的主要相关方,也有中东、南亚的关键参与国。能把各家的底线摸清楚,把能对接的事儿理出来,对联合国之后推动政治解决问题会有帮助。哪怕只是在说话的方式上找到更多大家都能接受的表达,对减少误会也有好处。别忘了,多边机制的很多突破都是从“说法上能达成共识”开始的,具体的技术细节再靠后续的工作组慢慢推进。
我不夸大其词,也不故意唱衰。把这次的事儿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美国在峰会前放出威慑的信号,想冲淡大家合作的氛围;上合平台则通过更多国家参与和务实的议题,来抵消这种影响;企业短期内压力会大些,但整个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会因此被加速打造出来。当下的局面可能不好看,但确实在往更稳的方向走。从长远看,谁能把“抗制裁的设计”做得不显眼、成体系、没那么多麻烦,谁就能在新一轮国际分工里握住“定价权”的一角。
最后还是落到天津。等峰会结束后,看看联合文件里怎么说,有没有关于用本币结算、清算系统互联、能源和保险合作的明确说法;看看双边会谈有没有拿出项目清单、融资额度、支付安排这些能落地的东西;再看看美国之后会不会把单个案子的执法变成整个行业的规定。这些才是判断风向的实在指标,比那些带情绪的标签靠谱多了。让新闻再传一会儿,数据和文件会告诉我们,这一轮的较量里,谁拿到了更扎实的筹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