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将所有的驰援的科学家全部撤走,临走前,一位苏联专家悄悄告诉中国核武器研究所工作人员:其实你们有王就够了,他是核武器研究的关键,即使没有我们... 信源:(光明网——他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却造出大国重器) 1960年,北京西郊机场的气氛有些不对劲。 最后一批苏联专家正准备登上返回莫斯科的飞机,他们不仅带走了行李,也带走了中国核武器研究项目的图纸、数据和几乎全部的技术资料。 对刚刚起步的中国核工业来说,这不亚于釜底抽薪。 一片茫然中,一位苏联核物理专家走到舷梯旁,忽然回过头,对送行的中方人员低声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其实你们有王就够了,……” 这位被竞争对手都称为“王牌”的神秘人物,究竟是谁?答案,得从大洋彼岸的一封电报说起。 当时,苏联专家口中的“王”——王淦昌,正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享受着顶尖的科研环境和每月三千美金的优厚待遇。 更重要的是,他1959年在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的成果,已经在国际物理学界引起轰动 正当他声名鹊起时,一封来自钱三强的加急电报悄然而至,内容简单直接:国家需要,速归。 面对这封电报,王淦昌几乎没有犹豫。他心里只有一个承诺:“我愿以身许国。” 这个选择,代价是长达十七年的“消失”。 秘密回国后,王淦昌被请进了中南海。当他得知苏联专家撤离后的困境,并被请求隐姓埋名,投身这项高度机密的任务时,他平静地接受了。 从此,国际物理学界少了一位叫王淦昌的顶尖学者,而在中国大西北的戈壁深处,多了一位名叫“王京”的普通科研人员。 他告别了每月3000美金的待遇,换来了每月200元人民币的工资;也告别了世界顶级的实验室,迎来了飞沙走石的恶劣环境。 在那个代号“金银滩”的绝密基地,王京和同事们开始了与世隔绝的攻坚。从1961年到1963年,亲自主导并参与了上百次核爆模拟试验。 这些牺牲与奋斗,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的罗布泊,化作了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东方的蘑菇云腾空而起,震撼了世界。 紧接着,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的国防基石。这两声巨响,正是王淦昌兑现“以身许国”承诺的最强回音。 直到1978年,当中国的核研究大功告成,那位消失了十七年的“王京”才终于回来了。而在这期间,家人对他的思念与担忧从未减少。 他的小女儿王遵明回忆,父亲在这期间只和家人共同出游过一次,那是1969年10月,王淦昌带家人去了香山公园。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王淦昌错过了许多家庭的重要时刻。他的父亲去世,他因工作无法回家奔丧。这一遗憾,成为了王淦昌一生的痛,也体现了他为了国家事业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人们不知道的是,除了像王淦昌这类出名科学家的牺牲,中国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也离不开苏联专家的帮助 在苏联专家撤离前,中国科研人员抓住最后时机,通过与苏联专家对口学习,尽可能多地掌握技术细节。 例如,兰州电子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苏联专家撤离前,紧急学习回旋加速器的安装和调试技术,并吸收了大量技术资料。 他们日夜奋战,记录每一个操作步骤,询问每一个技术细节,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核心知识。 部分苏联专家在撤离时,冒着风险为中国科研人员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例如,苏联专家谢列莫夫斯基在撤离前,将一个记录了P-2地对地导弹全部数据的笔记本交给了中国专家。 更令人动容的是,一些苏联专家在销毁资料时,故意将碎片留在地上。中国科研人员从中获取了大量宝贵信息。 苏联专家的撤离虽然给中国科研带来了短期困难,但也激发了中国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他们凭借智慧与坚韧,成功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从依赖外援到独立自主的转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