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起,印度总理莫迪用八天时间横跨非洲与拉丁美洲,完成对加纳、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阿根廷、巴西及纳米比亚的“闪电五连访”。这不仅是莫迪执政11年来时间最长的出访,出访对象国还均为长期被印度外交忽视的全球南方国家,并创下多项纪录:印度总理30年来首度踏足加纳;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到访阿根廷;近60年来首次访问巴西。然而,这场被包装为“团结之旅”的莫迪全球南方“巡演”,并非为了团结,实为“趋利”和“避害”。

莫迪3.0推进“全球南方外交”

2025年7月8日,巴西总统卢拉(右一)会见到访的印度总理莫迪。


莫迪政府“全球南方外交”动力升级

2014年莫迪上台后,印度对自身全球南方身份的认同较为疏离,不仅缺席了以全球南方为基石的不结盟运动会议,外交重点也放在了“邻国优先”和对巴基斯坦的强硬政策上,并将“亲西方”外交置于优先地位。但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为在“历史性发展机遇期”更好服务本国新的角色与利益,印度重燃对全球南方的热情,积极寻求与更广泛的全球南方扩大接触。

不过,莫迪政府真正将全球南方从外交辞令升格为国家战略叙事,始于2023年印度接棒二十国集团(G20)轮值主席国之际。彼时乌克兰危机延烧,美欧要求全球南方同俄罗斯切割,印度亦受波及。为化解外部压力、维系对俄关系,并利用中美博弈之机抢占“国际道义制高点”,印度借G20主场之机,将全球南方议程推向前台。2023年1月与11月,印度连办两届声势浩大的线上“全球南方之声峰会”,邀请了除中国外超120个发展中国家领导人或代表参会;9月,在G20领导人新德里峰会期间,印度盛邀多位非G20成员的非洲国家领导人赴印,并将非盟正式成为G20成员作为新德里峰会取得的卓著成果。此后,印度标榜自身为“全球南方领头羊”,并凭借多向结盟的灵活身段,在西方与全球南方之间左右逢源。经济高速增长的底气,加上西方的溢美之词,使印度在全球南方的身份建构上愈发高调。

然而,2024年6月,在经历了一场结果未如预期的大选后,印度内外战略环境的不确定性陡增,莫迪3.0的对外战略趋于务实。保障国家发展与安全的“印度优先”被锚定为印度全球南方外交的指导原则,具体内容可归纳为三点。

首先,加强与全球南方矿产国的合作,布局稳定、多元的关键矿产供应链。莫迪3.0将“关键矿产”上升为国家命脉:一是为满足“印度制造”发展需要。近年来在西方支持下,印度加入中低端芯片、“果链”、电动汽车电池、光伏组件等新产业的“中国+1”竞争梯队,但在发展这些新产业所需的稀土供应上却严重依赖进口,这让印度颇为不安;二是为降低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增强对关键矿产的自主控制。

于是,印度一边加入美国主导的“矿产安全伙伴关系”,参与启动“四方关键矿产倡议”,一边加紧发展与全球南方矿产国的“关键矿产外交”,试图从被动的原材料进口国转型为积极的上游开采投资者。今年1月,印度出台“国家关键矿产使命”计划,印度国企海外矿产有限公司(KABIL)走向全球扩张,标志着这一战略思维的决定性转变。截至目前,KABIL已在阿根廷锁定锂资源,并加速布局赞比亚、刚果(金)、科特迪瓦的钴铜项目。莫迪阿根廷之行的关键议程正是推动总额20亿卢比(约2300万美元)、覆盖五个区块的锂勘探协议落地。加纳、纳米比亚、巴西也被列为重要合作对象,其中加纳是印度黄金进口的主要来源,纳米比亚丰富的铀矿则为印度的核能和发电提供关键原材料。

其次,推广“DPI+”的新型合作模式,拓展印度在全球南方的数字影响力。随着本土数字公共基础设施(DPI)的成熟,莫迪从第二任期开始便着手推动DPI在全球南方的“在地化”复制——针对对象国特点,量身打造并输出印度的身份认证与移动支付体系。目前印度已将类似本土身份认证平台Aadhaar的“模块化开源身份平台”落地菲律宾、斯里兰卡等九国,统一支付接口(UPI)也已进驻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毛里求斯、阿联酋等七国,莫迪此行还积极推动加纳、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阿根廷和纳米比亚接受UPI。印度官方数据显示,UPI已于今年7月正式超越Visa,成为全球最大实时支付系统。为放大DPI的“倍增器”效应,莫迪政府还将“DPI+”升级为产业出海的组合拳,即把数字身份、支付系统与医疗、教育、科技等优势产业打包输出。例如,2024年美日印澳启动“四方抗癌行动”,印度承诺以DPI技术援助“印太”国家的癌症早筛与诊治。

最后,将印度洋视为全球南方外交的核心区域,提升与沿岸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2015年,莫迪在毛里求斯提出面向所有印度洋国家的“萨迦尔愿景”,表示将建立共享机制以满足本地区所有国家的安全与增长需求。十年后,他再度访毛,提出升级版“马哈萨迦尔愿景”,即“共同全面的跨地区同安共荣愿景”,合作范畴也从印度洋区域扩展到了整个南半球。印度洋在印度的新地缘战略想象中处于全球南方的心脏位置。莫迪强调毛里求斯的支点作用,不仅将其提升为首个“加强版战略伙伴关系”国家,称之为“邻国关系的范式升级”,还以其为支点,深化与环印度洋国家的海上安全合作。

应对特朗普冲击的“临时避风港”

尽管印度的全球南方外交有其内生发展与演进逻辑,但眼下更具冲击力的变量,是特朗普2.0发起的“全球贸易战”。回望特朗普1.0时代,印美曾围绕关税鏖战两年,最终无果。因此,今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莫迪政府提早布局,赶在其于4月2日掀起关税风暴前递上大幅降税的“大礼包”。这一低姿态意在稳住对美出口市场,并争取成为首批与美达成新贸易协定的国家。然而,对特朗普政府而言,关税是展示美国市场权力的最佳杠杆,迫使对方让步是重点——这与美印在2月启动关键技术领域“利用战略技术转变关系”(TRUST)倡议的合作逻辑判然有别。正因如此,美印在科技领域合作进展相对顺畅,但在贸易谈判上仍无突破。不仅如此,7月30日,特朗普还宣布对印输美商品征收25%关税,并在8月6日宣布额外再征收25%的关税,理由是印度“以直接或间接方式进口俄罗斯石油”。

在双方贸易关系紧张之余,印度还面临美国在特朗普二次上台后再次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所带来的气候治理压力,及因地区冲突上升而加剧的能源动荡。为应对这一局面,莫迪政府启动“避害机制”,利用巴西举办金砖峰会、2026年印度将接棒金砖轮值主席国的契机,大打“全球南方牌”。在5月的金砖国家贸易部长会议上,印度商工部部长戈亚尔代表印度承诺维护公平、透明、包容且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呼吁金砖国家推动建立分散的全球贸易架构,以满足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需求。7月,莫迪与其他国家领导人在里约金砖峰会上联合发表《里约热内卢宣言》,一致表达对单边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上升的“严重关切”,称美国的行为严重侵蚀多边秩序。

此番印度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协调一致表明立场实属“不易”。但这并非印度改变了其一直以来在国际多边组织中被认为是“异类”的形象,而是将全球南方的多边合作机制当作抵御特朗普冲击、换取谈判筹码的临时避风港,同时伺机拓展在全球南方的影响力。比如,印度要求峰会宣言加入对恐怖主义问题的强硬措辞,以回应4月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严重袭击事件;利用金砖平台推出其改革世贸组织的“30 for 30”倡议等。

“印度优先”下的战略困境

莫迪3.0的全球南方外交,实现了从身份到利益的动力升级,即本国利益至上。其以印度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坐标系,遴选全球南方合作对象——优先锁定“印太”地区、非洲、拉美的资源富集国、侨民聚集国、印度洋沿岸国、对华疏离国,以全球南方合作、技术输出和全球治理改革为主要抓手,系统布局、多边对冲,使其全球南方外交首次呈现出清晰的战略图谱和日渐充实的实质内容。

然而,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莫迪政府精心铺设的全球南方外交正逼近岔路口。拜登时代的美国因需“以印制华”而容忍印度的“任性”,甚至默许和支持其在全球南方与中国角力。但如今,交易主义至上、实力崇拜加码的特朗普,将一切伙伴关系折算为对美国利益的即时回报,使今年2月莫迪访美时与特朗普共同提出的“MEGA发展愿景”,即“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加上“让印度再次伟大”(MIGA),难如莫迪期待的那样相互兼容。这一逆转将急剧压缩印度左右逢源、两头得利的空间,迫使它不得不在必要时在西方与全球南方之间作出抉择。

金砖在扩员后,迈入“大金砖合作”新纪元。聚焦能源合作、去美元化与本币结算,如何以全球南方之力在世界乱局中守护和平、引领发展,已成为这一群体无可回避的使命。2026年,印度即将接任金砖轮值主席国,这将是对莫迪政府全球南方外交的一次大考。倘若印度继续将“印度优先”包装异化为在西方与全球南方之间两面渔利的“战略自主”,将有可能引发“自我反噬”与全球南方和西方对其的双重信任赤字。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大国竞争背景下南亚地区格局的演变及我国的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22BGJ06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吴琳 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世界知识微信公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